北極星大氣網訊: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人類社會大繁榮、大發展,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
200 多年來,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累計已達 2.2 萬億噸,全球大氣中 CO2濃度持續上升。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來,CO2 濃度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圖 1),2021 年 4 月大氣中 CO2 的體積分數已達到了 419×10−6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升高 1.1℃。
圖1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大氣中CO2 體積分數變化
數據來源: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
2018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全球升溫 1.5℃ 特別報告》,報告指出已經觀察到的全球氣溫升高的事實,以及氣溫升高給人類造成的影響遠遠高于早期預測,2℃ 溫升給世界造成的影響將難以承受,人類必須把溫升控制在 1.5℃。以 CO2 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提出,不僅彰顯了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也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自身發展需要,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 40 余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2019 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超過 14 萬億美元,居全球第 2 位;但人均 GDP 剛突破 1 萬美元,排在全球 67 位(圖 2)。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一系列艱巨任務;我國能源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碳排放仍處于上升階段,尚未達到峰值。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如何轉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是第一大挑戰。
圖2 2019 年全球GDP(a)及人均GDP(b)排名前20 位的國家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從能源消費總量來看,2020 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占比超過全球總量的 1/4,CO2 排放占全球總量的 1/3。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圖 3),我國仍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2020 年占比超過 84%;我國能源消費仍有一半以上的來源是煤炭,遠高于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煤炭占比。從我國發電類型來看,2020 年全國總發電量中 68% 來自于火電。根據我國不同行業碳排放數據來看(圖 4),發電與熱力(占比 51%)和工業(占比 28%)是我國來源最大的 2 個碳排放行業。從碳達峰時間看,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歐盟主要國家已實現碳達峰,美國也于 2007 年實現碳達峰。歐盟主要國家提出 2050 年實現碳中和,從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有 60 年以上時間;而我國因起步較晚,要實現碳達峰(2030 年)到碳中和(2060 年)的目標,時間只有歐盟主要國家的一半不到。這意味著,我國需要用更短的時間,將占比達 84% 的化石能源轉變成凈零碳排放能源體系,時間緊、任務重,這是第二大挑戰。
圖3 2020 年全球能源消費結構(a),以及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b)和電力結構(c)
數據來源:英國石油公司、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圖4 1990―2018 年我國不同行業碳排放
數據來源:國際能源署
從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控制的社會層面看,我國在百姓意愿、企業認同、技術儲備、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例如:自《京都議定書》生效后,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紛紛建立區域內的碳交易體系,以實現碳減排承諾的目標;2005―2015 年,已建成遍布四大洲的 17 個碳交易體系,而 2021 年 7 月我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才正式上線。我國碳交易體系亟待迎頭趕上,這是第三大挑戰。
為應對上述挑戰,我國必須加速推進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進行能源革命,在能源供給、能源消費、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和新跨越。
2 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變革
碳中和是一場綠色革命,將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如果沒有顛覆性、變革性技術突破,不可能實現碳中和。未來能源變革將呈現“五化”:從能源供給側看,是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從能源需求側看,能源利用高效化、再電氣化、智慧化(圖 5)。最終使我國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和核能為保障的未來清潔零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推薦閱讀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邊是300萬人的“水缸子”,一邊是迅速崛起的區位開發優勢。心里明白要保護,但還是想開發。邊開發,邊想著還是要保護一下,于是截污納管拆房子。然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碳中和面臨的三大挑戰與能源變革
地址:http://www.geekbao.cn/nengyuan/xincailiao/31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