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圈里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老婆問做電商的老公:“你們公司盈利嗎?”老公回答:“我們是電商。”老婆不解:“你們能盈利嗎?”老公重復:“我們是電商。”老婆很堅持:“你們什么時候盈利?”老公有點不耐煩“不是說了嘛,我們是電商。”
時至今日,“做電商不盈利”幾乎已經成了很多人的一個共識,就使投資人薛蠻子都曾放言:“如果現在誰能給我找出一家賺錢的B2C公司,我就叫他爺爺。”
但就在“內貿型”電商圈正遭遇“資本寒冬”的這一片蕭索景象之下,在遠離熱鬧的資本圈、遠離媒體追逐目光的廣深兩地,卻真的聚集著數十家可以被稱為“爺爺級”的電商B2C公司。他們將各種各樣帶有鮮明“中國制造”特色的產品通過一份份國際快遞、一個個郵政小包或是一箱箱貨柜發往世界各地。在他們的眼里,電子商務B2C從來都不是一場在資本圈和媒體面前的作秀表演,而是一座潛藏已久并正待開啟的億萬金礦。
圣誕老人,一直都是中國人
還記得美國商業記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開頭處的描述么?
中國,這個曾在她眼中“遠在7000英里之外,太遠了,看不到,也沒感覺”的國度,卻在她死命把“中國”推出全家生活的過程中才被發現“竟然已經靠得那么近了”。“中國”,在DVD播放機上散發著幽藍的光,在客廳一角圣誕樹下垂著的燈泡和玻璃球上閃閃發亮,在她腳上穿著的條紋襪子上蹭得她腳癢癢,甚至在她起身清點圣誕節禮物并將其分為中國和非中國兩類時,結果中國25,非中國14。
邦焦爾尼說,“兒童特別節目真該更新一下地理知識了,圣誕老人的小矮人們并不是在冰雪覆蓋的北極作坊里干活,而是在遠離咱家鄉海岸至少7000英里的工廠里工作。”這正應和了不久前在一次行業聚會上,一位外貿B2C大佬的感嘆———“圣誕老人,其實一直都是中國人”。
在商務部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中,2011年中國外貿全年進出口總額約3.5萬億美元,增長20%左右,貿易順差1500億美元左右。其中,輕紡產品,如紡織服裝、鞋類、家具、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合計出口2865億美元,增長22.8%。同時,這一年也是一般貿易出口比重首次超過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的一年。
而與這一堆看似波瀾不驚的數據同時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國內小額外貿的交易模式正在經歷由B2B向B2C的轉變。盡管有業內人士認為,與3.5萬億美元的外貿進出口總量相比,總體規模尚在50億美元上下徘徊的小額外貿B2C只能稱為“非主流”,但從產業變革的角度來看,它卻是將原本隱匿在圣誕老人背后的那些“小矮人”們直接推到了海外消費者的面前。
眾所周知,B2B(無論是線下傳統的方式還是通過網絡電子商務)的進出口模式是“生產商———國內批發商/貿易公司———出口商———海外進口商———批發商———終端客戶”。正是這條冗長的產業鏈環環遞進所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締造了著名的“芭比娃娃的故事”(每個平均售價約為10美元的芭比娃娃,在美國進口商那里的到岸價格為2美元,這其中還包括了1美元運費、管理費和0.65美元的材料費,只留給中國加工廠35美分)。
而當其轉換到電子商務B2C模式之下時,整體流程即被簡化為“生產商———國內批發商/貿易公司———跨境物流/倉儲公司———終端客戶”。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原先的產業鏈分布之外,出現了一批新型的貿易公司,他們一面向工廠組織貨源,另一面則將產品信息發布到eBay、Amazon等第三方交易平臺或自建網站上,通過在上投放關鍵詞、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和一些垂直論壇上開展營銷活動,直接帶來客流和訂單,并最終在國際物流/倉儲公司的協助下,將“圣誕禮物”帶到終端客戶面前。
這一轉變,首先帶來的是整條產業鏈信息透明度的增強。也正因如此,原先把持著太平洋、大西洋彼岸第一道關口的海外進口商和一級批發商的日子開始漸漸變得艱難起來,他們必須縮減每張訂單的金額,以控制庫存,讓現金流保持通暢。
與此同時,那些原本只能從一級批發商手下拿貨的二三級批發商、零售商甚至是終端消費者也因為能通過網絡直接從中國拿貨,進一步減少了傳統B2B外貿模式下“大B買家”的數量。對他們而言,這些由原來的小矮人變身而來的“網絡”圣誕老人大多聚集在貨源地周邊,以紡織服裝、小商品核心產地的長三角和電子及玩具核心產地的珠三角最具代表性。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20320/4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