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到來,正讓許多體力勞動型工作轉向腦力勞動型工作,人們不需要周而復始的做同樣的工作,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上面。為了保障民眾的日常出行,全國各地的巡路工人在高速公路、橋梁上夜以繼日的巡查道路情況,然而這樣的工作不僅時刻充滿危險,同時依靠人眼能夠識別初始的路面問題也很有限。
作為整個道路安全最基礎的一環,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更高效的進行道橋監管工作,一直是相關部門所探索的方向。對此,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簡稱:成都道橋)率先借助中國電信天翼云“5G+云+AI”開始了探索智慧道橋的全新模式。
成都道橋主要負責中心城市主干道及快速通道的管理,包含134條路和234座橋梁,占地面積850萬平方米。道路多,面積廣,情況復雜是成都道橋日常監管的主要痛點。所以,如何能快速、有效地對道路橋梁進行監管與維護是成都道橋最關心的問題。
伴隨5G時代的來臨,天翼云已經完成了全面升級,成為5G時代萬物智聯的賦能引擎。通過旗下發布的智能邊緣云平臺、AI開放平臺、企業應用開發平臺(EADP)三大賦能平臺,天翼云實現了邊緣化、智能化和生態化,讓5G技術與各個行業之間暢通融合。尤其是在政務方面的應用,天翼云已經與多個政府機關單位合作,幫助政務系統實現“降本增效”。與成都道橋的合作,正是天翼云利用“5G+云+AI”技術融合,幫助成都道橋實現數字化升級,以5G速度完成日常道橋的檢測、維護任務。
在上云之前,成都道橋像全國其他城市的道橋監管一樣,主要靠人工日常巡查來識別道路病害,發現病害后人工派單進行維修。人工巡查有很多弊病,首先是人眼識別病害能力弱,識別度不高,通過經驗判斷病害往往不夠及時,病害很可能從小問題發展成嚴重問題。其次,人工下單維修周期長,再加上許多道路只能夜間施工,最快也要三天完成,導致安全隱患周期過長。
此次天翼云與成都道橋的合作,是5G技術與道路政務系統融合的一次成功嘗試。首先,天翼云利用成都電信為二環高架橋布局的5G網絡資源,作為4K視頻上傳的高速通道。得益于5G網絡低時延、高帶寬的特點,道橋病害識別視頻實現了高速上傳,避免了卡頓、丟幀、拖影的情況,確保在后期AI分析和云計算時有及時清晰的素材。
監管中心收到素材后,通過天翼云提供的海量算力,讓已經建立的病害識別模型進行快速識別。例如橋梁健康檢測系統,如果一旦發生橋梁超限的情況,系統會自動進行風險提示和預警,同時對數據進行分析,生成相應的分析報告。最后,通過信息發送系統回傳數據,進行實時派單。不僅如此,返回數據不但包含了積水、裂縫、坑包等八項病害信息,還帶有GPS地址,通過自動派單系統直接推送給維修人員,整個系統以傳出視頻、發現病害、自動派單、維護、回單形成閉環,實現了及時發現、智能分析、快速響應的道橋監管工作。
據悉,雙方合作的二期工程還將支持路橋的積水管控。在成都暴雨季節,傳感器會第一時間通過5G信號回傳中心,云計算能力會結合影像和AI計算積水的面積和深度,為救災搶險和市民出行提供依據。三期工程還將啟動無人機,利用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對突發事件進行搶險指導。真正讓成都市的道路橋梁有生命力,實現3D立體化監管。
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5G技術不僅讓人們的通訊更加便捷,還能與AI、云技術結合,為橋梁監管增速提效,打造成一座城市的神經系統,為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天翼云作為將5G+云計算+AI等尖端技術融合一體的企業,肩負著更多城市交通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使命。成都智慧道橋是全國5G第一個商用案例,也是其他城市的智慧交通轉型可參考的范本。未來,在天翼云的持續深耕下,智慧交通將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既為人民財產安全提供一份安全的云保障,更賦能全國更多城市進行智慧交通的建設。
推薦閱讀
2016年4月,鄰萌寶(LoMoStar1.0)正式上線,基于其獨特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的區塊鏈數字貨幣系統以及創新的生態模式,鄰萌寶有效的將商家和用戶連接在一起,通過地圖發送紅包等諸多形式,在幫助商家引流、吸引關注的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道路隱患的“預言家” 5G+天翼云+AI助成都道橋開啟智能巡檢模式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5/30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