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拿下央企托管“第一單”的中國包裝總公司,如今走到了另一個歷史岔路口。
5月18日,中包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全球創新集成(中國)中心(GIIC)。“成立中包研究院是中包總公司戰略調整的一個重要環節,標志著中包進入新一輪的戰略轉型。”中包總公司總經理宗堅這樣描述中包研究院的地位。
在國資委的央企序列中,中包總公司算得上命運最為顛沛流離的一家。從曾經的十二家行業管理公司之一,到被國投托管,再到并入誠通,中包數度走向覆滅的邊緣。但中包總公司總能夠找到生存的縫隙,一次次活了下來。
經過2010年的剝離陣痛之后,中包將公司的發展方向押在了新成立的研究院上。為此,中包專門引入了美國全球創新集成公司(GII)作為合作伙伴。
目前,中包和GII之間的合作尚未正式展開,中包方面希望GII能先期帶入項目和智力支持,業務模式可能會集中在高層管理人員培養、技術引進嫁接、融資支持等方面。
宗堅表示:“中包研究院未來可能成為中包的核心主體。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爭取讓中包在3至5年內成為上市公司,專業從事創新推動。”
中包突圍:科技創新宏圖
5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署名國資委黨委的文章,題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文章稱,國企改革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現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理直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中包研究院的成立,似乎正能夠為這段表述做個注腳。用宗堅的話說:“將中包打造成科技型企業,正好發揮了我們的優勢。”
此前,中包的主要業務為包裝集成服務、進出口貿易以及物流,直屬企業有南京蘭輔成、中包進出口總公司、天津天測、重慶華西包裝集團、包頭誠通能源公司等。不過在經歷了包裝行業起起伏伏之后,中包在實質性的資產經營上,已經幾乎處于完全守勢。
中包總公司戰略與資產管理中心總監陳衛成表示:“包裝行業是個充分競爭的領域,中包雖為央企,但并沒有多少壟斷性資源,不可能像別的央企一樣,依靠資產和金融手段,發展國有經濟。”
中包研究院應運而生。這并不是央企成立的第一家中央研究院,但中包總公司卻賦予其特殊的使命。
2006年4月,國資委在宜昌組織召開中央企業科技工作會議,史稱“三峽會議”。這次會議上,國資委正式啟動了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隨后,國家電網、中石油、中國移動、東方電氣等企業著手成立中央研究院。
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深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企業中央研究院”被明確寫入規劃。
對大部分央企來說,中央研究院只是自身研發能力的重新組合。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對研究院做過明確的規劃,要求“中央研究院、直屬專業科研機構和分、子公司技術中心若干層次組合”,分別從事戰略基礎性研究、產品應用研究、生產一線的工藝改進研究。
但中包研究院注定承載更多的責任。宗堅表示:“我們反復考慮過,走資源型、投資型央企的道路,中包不具備這樣的資格。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放大自己在創新集成方面的優勢。”
最初,中包只是希望借助高校和研究部門的力量,在包裝機械加工、材料研發、包裝工藝方面尋求突破。但在合作中發現,國內包裝領域科技實力較為薄弱,視野并不開闊。因此,中包在2010年前后開始引進國外專家和科研院校,充實研發隊伍。
“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GII,這個擁有美國政、商、學界各類精英的組織。”宗堅表示,“我們也意識到,不僅在包裝領域,甚至在別的行業,我們也能利用GII的資源。”
雙方很快一拍即合。GII對中包的承諾是:每年引進5到10個新技術,培養100名企業領袖。
由于目前GII尚未實際引入項目,雙方合作細節有待完善。但本報記者了解到,中包總公司將先期投入5000萬元,用于中包研究院的技術引進開發費用。前期的工作包括中國20多萬家包裝企業的信息采集、技術嫁接和人員培訓等。宗堅信心滿滿的表示:“爭取在三至五年內,把中包打造成為上市公司。”
央企托管第一單:從鼎盛到衰敗的變遷
很難想象現在的中包總公司是一個在幾年前差點死掉的央企。
“大病初愈的病人”,這是中包總公司前總經理對中包的定位,彼時是2004年。中包剛從一輪國有資產退出中緩過神來。
“那時候是中包最困難的時期之一。2001年之后中包陷入連年虧損,2002年開始不得不對旗下業務進行清理退出。”陳衛成表示。
中包創始于1982年,最初的定位是行業管理公司,對國內所有的包裝企業承擔行業管理職能。有說法是,當時國家計劃成立包裝工業部,中包正是這個構想中部委的雛形。
當時中包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盡管在上世紀80年代,包裝工業的總產值只占到我國GDP的0.4%左右,但集中到一家企業身上,就足以看出中包可觀的地位。中包有關人士介紹:“全盛時期,中包下屬263家企業,幾乎覆蓋全國。”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包裝這一競爭性領域很快涌入了大量民營企業,國企競爭力迅速下滑。而國家賦予中包的行政管理職能也在此時調整收縮。1992年開始,中包旗下的各省市包裝企業逐步開始脫鉤,中包邁入艱難經營的階段,成為國資委旗下的特困企業之一。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經歷了10年的困難時期,到2004年時,中包總公司仍擁有員工上萬人,擁有湖南工業大學等100多家企事業單位。
但這樣一個體量,在國資委的序列中必然屬于被整合的對象。
2004年8月,當時主管企業改組局的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明確表示:“中包是很受關注的特困企業。對這樣的企業,需要特殊的辦法給予支持。”
辦法早就在邵寧的腦子里了。當年年底,國資委開始為中包尋求托管對象。所謂托管,按照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研究部部長王志鋼的說法,即“讓國有控股公司成為國有資產再投資中心和國企不良資產加工廠”。
2005年,國資委決定由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托管中包。中包成為第一家被托管的中央企業。
中包公司在2000年前后的一輪國有資產退出之時多受詬病,其中對于一些資產處置讓中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教訓。
中包云夢塑料薄膜廠曾是中包總公司效益最好的第三大企業,在2002年之前的幾年內,平均每年實現銷售收入逾2.46億元,實現利潤1300萬元左右,是當時中包公司合并報表的主要利潤來源。但在中包“國退民進”思路的“指導”下,該廠在2002年時國資選擇退出,將擔保的債務留給了中包,把60%的凈資產打包組建成立富斯特公司,社會投資者控股。
推薦閱讀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卿正科近來有些忙碌,除正在代理的幾起私募基金(下稱“PE”)對所投資企業的接管或爭議案,他的團隊又接到一家境外上市公司的復雜案件。 去年以來,卿正科明顯感覺類似股權投資中因為VIE結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中包科技創新宏圖:爭取3至5年內上市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526/6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