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報大幕拉開,持續擴容的A股市場里,上市公司實力也逐漸顯露出差距。2011年上市的282只新股中,截至3月8日,已公布業績快報的有227只,其中有30家公司凈利潤下降20%以上。
新股業績“變臉”,作為審計機構的會計師事務所難辭其咎。本報統計分析這些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項目發生“變臉”的比例與程度,這些中介機構們在新股市場的狀況畢現。
會計師事務所在公司上市、并購重組以及定期報告等信息披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所提供的審計報告為分析評價及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但目前,市場上已然呈現出各種事關會計師事務所的亂象:審計對象上市時業績光鮮、上市后業績變臉;企業頻繁更換審計機構;與券商、投行關系密切等等。而這背后充斥的是各種利益糾葛。
在當前新股發審制向注冊制轉變的熱議中,以及IPO萬馬蹄急的趨勢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工作也顯得愈發重要。服務于公司,還是服務于公眾,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變臉”頻發
記者利用WIND資訊進行統計發現,在2011年上市的282只新股中,截至3月8日,已經公布業績快報的227家公司中,有67家凈利潤下滑,其中有30家凈利潤下降20%以上。
這30家公司中,涉及18家審計機構,其中由大華會計師事務審計的公司最多,有5家公司,占其當年審計的16只新股的31%,凈利潤平均下滑32%;其次,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有4家,占其審計的42只新股的9.5%,凈利潤平均下滑29.7%;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有2家,占其審計的16只新股的12.5%,凈利潤平均下滑34.8%。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當年審計33只新股,總數上僅次于立信,但其只有一只新股業績“變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安永華明在審計比亞迪的項目中凈利潤出現44.59%的下滑。東吳證券以凈利潤下滑59.9%為最,其審計機構為江蘇公證天業會計師事務所。
在此之前的2010年年報中,當年上市的公司有35只凈利潤下降20%以上。其中,大信會計師事務所有6家,占其審計的20只新股的20%;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有4家,占其審計的22只新股的18%;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43只新股中有4只凈利潤出現下滑,凈利潤下滑最高的科冕木業便是天健負責審計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39只新股中有3只凈利潤出現下滑,占比7.7%。四大中,安永和普華永道均榜上有名,但數量較少。
從連續兩年的年報中可見,大華和大信兩家會計師事務所業績“變臉”情況占比較高,而立信和天健則在審計數量上取勝,但亦不乏“變臉”公司。不過,立信和天健的相關負責人均以“年報審計期間較忙”為由,并沒有對目前的上市公司業績審計工作做出相應的解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相關負責人的電話則無人接聽。
曾經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做過審計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會計師事務所跟企業的關系很復雜,受雇于企業,又在審計和監督企業。企業在IPO過程中,為財務報表容易通過,會想盡辦法讓報表‘漂亮’。雖然事務所不會主動幫企業做遮掩,但是有些問題,企業如果能合理解釋并且有相應的材料做證據就可以。企業成功上市以后,業績上的問題逐漸顯現,變臉也不足為奇。”
去年3月,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的綠大地財務丑聞敗露,負責審計綠大地的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和簽字注冊會計師遭到了嚴懲,保薦商華泰聯合證券也深陷其中;同樣發生在去年的紫鑫藥業的財務造假泥潭,也使得審計機構中準會計師事務所陷入囹圄,保薦商東北證券當然也難辭其咎。而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問題的并不僅僅是這兩家。
知名財稅專家馬靖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由于現行制度的缺陷,企業與審計機構直接聯系,企業是審計機構的衣食父母,這使得事務所缺乏獨立性,與企業存在強烈的依存關系。一般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都會先給企業的董事會過目,董事會滿意,事務所才可以披露。”
記者也注意到,審計機構的審計意見分5種: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其中后四種被統稱為非標準審計意見。
目前2011年年報披露尚未結束,但依然是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占據絕大多數。而2010年年報的統計結果顯示,2129家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有2020家,占比為94.88%;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有109家,占比為5.12%。“否定意見一般只有在公司財務造假上升至法律案件時,才會有審計機構出具否定意見。比如綠大地等等。”馬靖昊說。
換所亂象
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受聘于企業的被動性,企業往往出于自身“需要”對審計機構調整,個別企業甚至屢次更換。
近日,上海一家汽車設計公司“換”來了計劃IPO后合作的第4家會計師事務所。
該公司一位員工透露,2009年,該公司闖關IPO,當時負責該公司審計的是上海上會會計師事務所,“由于第一次闖關失敗,這個事務所被換掉了”。而后,該公司籌劃“二進宮”,聘請了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但不久天健被換,更換的理由是“公司的高管與事務所的審計人員發生戀情,為了保證審計報告的獨立性,公司將審計機構換成了安永”。
然而,安永也未能將該公司順利帶到IPO的道路上,“最近,公司換了新董秘,又把安永換成了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董秘可能拿的回扣更多吧,這是圈里公開的秘密,找審計機構的人大多會有回扣。”上述員工頗感無奈地說。
而這只是審計市場亂象的一隅。不僅IPO企業存在換審計機構的情況,已上市的公司頻繁換審計機構也并非新鮮事。根據中國會計師注冊協會目前公布的2011年年報審計情況顯示,截至2月21日,共有290家上市公司變更了會計師事務所;2010年年報更換事務的公司為162家。
此外,“重新招標”、“大股東委派”、“合并或分立”、“時間或地域原因”、“前任在工作時間和人員安排上無法滿足公司的需要”、“后任擔任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審計師”等等都出現在事務所變更的原因之中。
除了事務所頻繁遭遇變更,在IPO的過程中,承銷商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關系也飽受詬病。從證監會目前公布的預披露IPO企業名單中可見,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大券商與四大同時出現的幾率較高,而平安證券17個創業板項目和13個主板項目與立信同時出現4次;國信則多次與中瑞岳華同時出現。
現已離職的中準律師事務所吉林分所一位會計師說:“會計師事務所與券商按規定是不應該相關的,但問題依然存在。原來中準的辦公地點就是東北證券提供的,后來證監會和行業協會要求事務所要有獨立性,所以中準搬到了新的辦公地點。而且原來單位還有幾位同事與東北證券的人結婚了。”
紫鑫藥業便是東北證券與中準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力之作”。
馬靖昊認為,現行的制度亟待變革,“未來,管理層可以考慮將上市公司審計費用交給民間審計署,由民間審計署來安排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以保證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格局釀變
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格局正在釀變,這是本報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的觀點。
長期以來,德勤、畢馬威、普華永道和安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行業中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2001年銀廣夏、藍田股份等事件后,當時市場對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點。
去年下半年,《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中指出,推進事務所做強做大和做精做專,推動強強聯合,使10家左右大型事務所提高對境內外上市公司、特大型企業集團、重點產業龍頭企業、重要行業和重點區域企業的專業服務供給水平。
一位曾在“四大”之一任職的券商投行部經理告訴本報:“現在一方面國家鼓勵國內事務所合并壯大;另一方面很多‘四大’的人才流向國內所,審計技術、方法、人才慢慢被國內所吸收學習,國內所也在發展壯大。”
從目前中注協公布綜合評價信息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直穩居前四名的地位,但國內事務所的成長勢頭已經清晰可見。
從目前可統計的數據看,國內事務所中,天健和立信成為佼佼者。記者利用WIND資訊進行統計,在IPO預披露企業的名單中,截至3月2日,229家主板公司中,立信負責審計37家,天健負責審計28家;208家創業板公司中,立信負責審計30家,天健負責審計21家。而從目前公布年報的情況看,立信審計31家公司,居第一位;天健審計25家公司,居第二位。在此之前的2010年年報和2009年年報居前兩位的始終是天健和立信。
3月7日,市場傳出畢馬威裁員的消息。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競爭的硝煙正在彌漫。(實習生周張張對本文亦有貢獻)
近年重要財務造假丑聞
2011年11月 勝景山河 中審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對勝景山河開罰單,招股說明書未按要求披露其與一主要客戶間的關聯方關系和關聯交易以及三家直銷客戶的采購情況。
2011年9月 紫鑫藥業 中準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確認紫鑫藥業造假,立案稽查尚未有定論。此前媒體報道,紫鑫藥業從事的人參貿易存在嚴重的自買自賣嫌疑。
2011年3月 綠大地 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在2010年3月就因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立案稽查,發現公司存在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
2006年7月 科龍電器 德勤永華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對科龍處罰,認定其2002年-2004年編造虛假財務報告、虛增利潤等,3年虛增利潤3.87億元。
2002年5月 銀廣夏 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認定銀廣夏自1998年-2001年累計虛增利潤7.72億元。
1999年10月 藍田股份 華倫會計師事務所
證監會查明藍田股份在申報材料中偽造證明虛增資產3870萬元。
推薦閱讀
PE浮盈稅傳聞風起:業內擔擾融資成本提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股業績“變臉” 會計師事務所亂象叢生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311/3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