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這一概念,人們可能充滿疑惑和不解。“虛擬”與“現實”作為兩個截然相反的詞語如何能夠結合在一起呢?為什么不能用“虛擬世界”來替代“虛擬現實”呢?如果說“虛擬現實”具有更為深層的含義或意蘊,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虛擬”如何能夠達到“現實”或虛擬現實是如何揭示現實以及真實性的呢?
“真實”與建構
虛擬現實技術中最為經典的例子是“虛擬坑”(Virtual Pit)實驗。在實驗中,被測試者需要穿戴虛擬設備,他們會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個“真實的”房間之中,一塊地板突然像電梯一樣快速下落,隨之房間里出現了一個深坑,接著一塊長木板出現并橫跨在深坑的兩端。當被測試者被要求從這塊木板上走過之時,我們發現被測試者的恐懼之情是如此強烈。毫無疑問,在虛擬坑的實驗中,虛擬現實技術所構建的場景是不真實的、虛擬的,但為何我們的體驗是如此的真實呢?物理存在意義上的“不真實”是否就必然意味著體驗上的“不真實”呢?
討論虛擬現實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理解“真實”概念。按照一般的理解,“真實”往往被狹隘地等同于可以被我們所感知或可以被證明具有實存性的東西,這種觀點在本質上是建立在感知優先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一般會把那些自然或物理的世界看作是真實的,而把夢、藝術、電影與網絡游戲看作是虛幻的。這種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對“什么構成真實”之類問題的討論。事實上,從科學角度來看,真實更多地來自于人們意識的建構而非單純的感知。相對于外界存在的諸多事物來說,我們能夠看到、聽到、觸摸到、聞到以及嘗到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真實并不僅僅是我們所感知的東西,也沒必要將真實等同于感知到的東西。
在討論虛擬現實的真實性問題上,我們需要懸置這樣一個假定,即任何被看作是真實的東西必須滿足某種從外部強加的標準,比如可感知性或可測量性等。我們與真實之間的關系并非是被動的,真實并不是在那里等著我們去體驗。真實實際上是我們大腦的產物,是由一個持續的感知流所構成并持續變化的程序,虛擬現實其實只是對這些認知方式的一種操縱。用對待自然的物理世界的看法來看待虛擬現實,這種觀點是將我們對現實物理世界的認知框架強加于虛擬現實之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將虛擬現實看作對現實世界的呈現。實則不然,虛擬現實中的事物并非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復制或顯現而是自成一體的,如果虛擬世界具有某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則自然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就不存在根本差別。
虛擬與現實的對等性
與一般性的技術不同,虛擬現實技術不是一種與客體對象相聯系的“工具性”技術,它主要與主體方面相聯系。一旦進入虛擬現實之中,我們的整個感知系統甚至是認知因素都會被重新建構。在這樣一種浸蘊狀態中,我們第一次能夠在本體層次上直接重構我們自己的存在。除了技術上的保證和強大支持之外,虛擬現實對現實性的揭示與呈現立足于它對人的整個感知系統的重構之上。也就是說,虛擬現實之所以會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首先在于它所提供的感知系統與現實世界中的感知系統之間是對等性關系而非衍生關系,這一點對理解虛擬現實十分重要。
當我們身著虛擬現實設備徜徉在虛擬世界之中時,頭盔顯示器會隨著我們眼睛的轉動而顯現出相應且實時的畫面;當觸摸墻壁或玻璃時,手套設備會讓我們產生相應的觸摸感或質地感;當我們運動時,身著的緊身服會追蹤我們的動作并做出實時的回應。總之,當被連接到這個虛擬世界之中時,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設置諸多對應項,它們對應于現實世界中的每一個可被感知的對象,我們由此可以體驗到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似乎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至少從經驗上來看,這種感知上的完全對應以及它的足夠連貫性與穩定性,讓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將虛擬現實中的體驗判定為虛幻的;蛟S有人會質疑虛擬現實在感覺模擬上的可靠性和充分性,模擬上的“不充分性”的存在必然會使得虛擬現實與現實世界在經驗上存在差異。
暫且不論技術上的可能性,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這兩者之間的對等性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從根本上說,虛擬現實不需要亦步亦趨地模仿現實世界,而它在最初階段對現實世界的模仿是為了讓我們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等到習慣了虛擬現實所建構的環境之后,我們完全不會考慮虛擬現實中的感知與現實世界的感知是否相同或有多大的相似性等,只是身處其中并體驗著這種真實的經驗。因此,虛擬現實與現實世界在感知系統上的對等性,其實指的是一種本體上的對等性;蛟S有人會認為虛擬現實欺騙了我們的感官,它將穿戴設備覆蓋在原有的感知系統之上,從而干預了信息從物理世界反饋到大腦的正常過程。這一偏見可能源于對現實世界的習以為常,因而會對虛擬現實所建構的物體、環境等產生一種不自覺的懷疑和抵制。其實,我們的感官、神經本來就是一種信息傳遞、轉化裝置,如果僅僅是因為多了一個信息上的轉換階段就將其看作是虛假的未免有失偏頗,因為信息轉換階段的多少并不必然決定體驗的真實性,更無法決定事物本身的真實性。
我們應該探索虛擬現實的本體論維度,而不是將其看作對現實的復制或顯現,它其實更像是波德里亞所說的“擬像”,即一種沒有原物的現實模式。借用海德格爾對本體論的重新闡發,即把人類存在的分析看作是基礎性的本體論,我們可以把虛擬現實理解為“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種特殊的身體模式,它不僅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結構,而且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身體體驗模式截然不同。虛擬現實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都是與“虛擬現實中的存在”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置身于虛擬現實之中的主體正如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一樣。
總而言之,盡管虛擬現實遠遠超越了現實世界的傳統表現形式如繪畫、電影等,但它并非一種指涉現實世界的表現形式,而是構成了一種“在世界中存在”的不同類型。因此,問題的關鍵也就不在于虛擬現實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差異,而在于“此在”如何在與現實世界不同的虛擬世界中獲得如此真實的現實體驗。也就是說,虛擬現實是如何將現實性建構出來并給人一種在場的真實感以及它對真實問題的揭示才是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推薦閱讀
近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微軟中國共同宣布,將在全國范圍內針對高校及中高職院校啟動虛擬現實技術(VR)教學應用培訓及實驗室建設項目。該項目主要圍繞新技術技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虛擬如何現實:虛擬現實的“真實性”
地址:http://www.geekbao.cn/n/vr/2333.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