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市場產品技術近一二年百花齊放的同時,3D電視在終端和企業推新上卻越來越邊緣化。近期,幾家主要外資企業對3D電視的弱化也讓外界看到3D電視似乎正逐步走向死亡。
三星曾引領了主動式快門3D電視,不過韓國媒體近期有報道稱,2016年三星已經沒有向3D眼鏡零部件供應商下單了,似乎意味著3D功能或技術在其電視里越來越弱化。在3D電視上以偏光式為主的LG也表示,將對其整體電視中搭載3D電視的功能由2015年的40%調整為2016年的20%。
另一家外資品牌飛利浦對3D電視也是棄而遠之。飛利浦產品戰略及規劃高管Danny Tack說:“3D已經死了。現在沒有多少3D資源,也沒人真正想要它們。3D功能還會讓你的電視變得更復雜,那里根本就不存在消費者需求。”
國內電視廠商中,TCL、創維、海信等2015年的產品中3D電視或者搭載3D功能的電視比例也逐漸縮小。
根據奧維云網提供的數據,在2013年,3D電視整體市場銷量達到最高峰值的1872.9萬臺,滲透率39.2%,其中48寸及以上的3D電視銷量為706.4萬臺,滲透率78.2%;而到了2015年,3D電視整體市場銷量收縮至380.1萬臺,滲透率為8.1%,48寸及以上3D電視銷量為320.3萬臺,滲透率14.8%。
3D電視為何在二三年前異常火爆,如今又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接受中國家電網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目前從客戶、市場、用戶等反映來看,3D電視的吸引力確實不太強。前兩年流行的需要戴眼鏡觀看的3D電視確實在中國市場火了一陣,但這也與中國市場用戶喜歡趕新潮的特點有關系。相對來說歐美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更加務實,他們更看重的是3D電視效果到底好不好、有沒有足夠的片源等這些因素。
“其實回想一下,你戴一個3D眼鏡來看一場電影實際上是很累的”,李東生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如是認為。
奧維云網黑電事業部總經理董敏也有類似看法,他向中國家電網記者表示,首先現階段3D電視的使用體驗不是很好,這包括要用戴眼鏡方式觀看,這對于本身佩戴眼鏡者或不戴眼鏡者終歸都是累贅,另外無論是那種3D形式,最終大家都只愿意看一部片子。此外,現在3D電視的質量,無論圖像還是文字都做的較差,最根本的是3D片源和節目沒跟上,終端更青睞的大尺寸電視領域3D這部分實現成本較高。
確實,3D電視本身的技術軟肋和片源短缺這幾年也制約了其發展。相對3D電視新產品技術的止步不前,4K、曲面、HDR、OLED等新技術概念和相關產品近幾年反而層出不窮,企業引導層面和消費關注層面都明顯高于3D電視。3D片源這幾年也由于投入成本較高而乏善可陳,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幾家國內電視臺輸出3D節目,這個因素大大制約了3D電視的成長。
那么3D電視真的行將致死了?
TCL李東生和創維、長虹相關負責人均向記者表示,依然會繼續跟進3D電視。而李東生認為,3D電視在未來也不是沒有市場,裸眼3D電視或技術隨著片源不斷補充還是有市場空間的。
長虹2015年底就發布了CHiQ首款裸眼3D電視,表明對這一技術的看好。
“進一步提高電視的分辨率是可以實現裸眼3D的”,李東生,裸眼3D的優勢也是明顯的,它沒有戴眼鏡觀看那么晃動和眩暈,裸眼3D技術對畫面可以分出層次來,就像我們用肉眼看室外的畫面一樣有立體的感覺。
“當然裸眼3D技術距離實現和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我相信這種技術有機會成功”,李東生表示,TCL也一直在往裸眼3D技術的方向努力,目前有多項專利申請。
董敏認為,3D效果從最初設置、傳輸到解碼和播放,全程需要多方環節配合實現,如果內容起來了,裸眼3D的硬件成熟了,這個市場依然是有空間的。
記者了解到,2015年5月份,國廣東方也與合作方專門成立一家名為東方視界的公司,重點致力于發展3D內容集成、3D應用服務、3D技術解決方案三大業務板塊,這對促進3D內容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推薦閱讀
小米電視如今已推出第三代,其尺寸也從40寸一路飆升到70寸。近日又有一款65寸的小米電視新品在國家3C認證數據庫曝光,并已經通過有關部門審核。 根據數據庫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D電視行將致死?裸眼3D或是救命稻草
地址:http://www.geekbao.cn/n/dianshi/1203.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