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雄心勃勃宣稱要加入千億元俱樂部的家電企業們,在中期業績預報的時候卻沒能拿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房地產行業的緊密調控、歐債危機、成本上漲等不利因素讓家電企業雪上加霜,而6月份開始實行的節能補貼從目前來看似乎也并未起到預期效果。
這會不會是個和4年前一樣寒冷的行業冬天?微利時代,家電企業增速的拐點已然顯現,一場“叛逃”主業的熱潮再次襲來。
拿不出手的半年報
雖然正值盛夏,但增長乏力的家電企業多少都感到了寒意。
國家統計局7月13日公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僅增長3.3%,不到去年增速的1/6。
同時,家電企業陸續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業績預期快報。從已公布的數據看,除少數企業逆勢上漲外,家電企業整體情況不容樂觀。而7月中旬開始的家電股的跌勢,似乎在呼應這一悲觀數據。
美的電器一季報凈利潤上漲22%,但中期預告凈利潤同比上年增長0%-15%。可見其第二季度虧損嚴重。深康佳A則預計上半年將有1000萬-1500萬元的凈利潤,但其第一季度已經宣布實現凈利潤1037萬元。
奧維咨詢白電事業部副經理韓昱對記者表示:“家電企業的成長速度已經放慢,這是行業的周期性規律。”
在一片慘淡中,預期大幅盈利的格力電器儼然也無法復制過去的高速增長。其2012年中期快報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0.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0.08%。而2011年這兩個數字是60%和40%。
奧維咨詢平板事業部副經理李秋緯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的歐美債務危機導致的市場需求萎縮,另一方面,前幾年的高增長提前透支了市場需求。
事實上,家電寒冬從去年四季度便有所顯現,國內家電市場增速已開始顯現下滑趨勢。美菱、科龍、康佳凈利潤增幅均下滑60%-70%。盡管一些家電龍頭企業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已不到2010年的一半。相較2010年格力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長42.62%和46.46%,2011年格力的增速分別下降了12%和52%。美的制冷家電集團總裁助理王金亮對記者表示,家電企業中期業績確實表現不佳,“但要客觀對待家電企業的低增長,要正視低增長也要適應低增長。”
至于這次低增長是否會導致家電企業遭遇和4年前一樣的寒冷冬天,王金亮對記者表示,現在的經濟環境與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完全不同。他說:“現在只能說感到寒意,寒冬還談不上。”
下一個增長點是什么
一片寒意中的家電企業最急需的便是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在主營家電業務慘淡的情況下,多元化已經成為家電企業的共同選擇。
首先,基于白電盈利能力較強,利潤較低的黑電企業對白電業務的并購整合早在上個家電寒冬時,便開始了布局。康佳、長虹等幾大彩電巨頭都已經涉足白電領域。2009財年,長虹便通過掛牌轉讓,成功將空調資產挪到白電資產平臺美菱電器內,開始實施自己的大白電計劃。而2010年-2011年,康佳與創維的白電基地正式落戶安徽滁州與江蘇南京。
而高速增長的小家電也成為眾多家電企業的共同選擇。今年上半年,四川長虹和海爾電器紛紛通過自建或收購發力小家電業務。據稱格力要將小家電業務由中山遷回大本營珠海的消息,則被視作格力要強化小家電業務的一個信號。
除了在家電內部尋找新的增長點外,家電企業還在嘗試跳出家電領域,向周邊相關領域開拓,甚至金融、房地產、醫療器械等聽起來與家電業務毫不相關的領域,都被寄予極大希望。
TCL除了涉足能源外,還于今年6月宣布與浩然資本合作,成立TCL醫療集團,涉足醫療設備市場。而海爾、康佳、美的等企業,也都涉足房地產、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似乎也并非一顆萬能藥。
澳柯瑪當年多元化出擊導致的困局至今難解。海爾、海信、康佳、廈華等一大批企業,曾紛紛推出了各自的電腦、手機、數碼攝像機等產品,但逐漸默默無聞于市場。
王金亮對記者說:“中國家電企業必須要面對的是產業升級,調整優化,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輕易做的成的,都有它的特殊性。家電企業的多元化還是要做相關的產業。”
TCL品牌副總監凌笛則對記者表示,作為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國家電企業目前要做的還是要守好自己的主業。他表示,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那么大的內銷市場。
盡管李東生等家電大佬此前曾表示,對下半年形勢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低增長時代的家電企業能否在年終時交出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還有待于自身的產業升級以及對新興市場的開發。
借鑒
要不要模仿日本家電業轉型模式
外部經濟環境長期低迷的日本家電企業,其實很早便開始了自我轉型之路,但最終卻迎來了堪稱家電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體虧損。這其中固然有船大難掉頭的原因,但也有日本家電企業的痼疾。索尼新CEO平井一夫在宣布上任時就提到了企業的根本癥結:改革創新。而日前傳出鴻海與夏普的合作因為“速度”而發生摩擦,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一觀點。
日本家電企業的節奏已經變了。
平井一夫說:“改革雖痛,但要切實推進,已經沒有猶豫的時間了。”
面對巨虧,日系家電企業開啟了自我轉型之路,全力開辟新興盈利業務,收縮虧損或者附加值低的產品線,而虧損嚴重的彩電業務成為日本家電企業革新的重點。
今年7月,夏普與鴻海合作的面板廠已經去掉了“夏普”二字,以液晶技術而自豪的夏普,正在逐步剝離致其虧損嚴重的液晶面板業務。
索尼則在今年退出與夏普在液晶面板方面的合作,并逐漸放棄重組電視業務,將未來的重點放在數碼影像、智能手機和游戲業務上。
而松下的家電瘦身計劃進行的更早。松下2011年便將三洋白電部門出售給了海爾集團,逐步將重心轉向太陽能面板、車載電池等綠色科技產業。今年松下宣布與索尼共同研發OLED面板。
盡管日系家電巨頭的轉型之路各有側重,但可以看出日本家電企業的產業道路已經走完了從低端整機組裝制造向高端核心部件制造的轉型,并開始尋找恢復企業盈利的新興增長點。
對于日本企業的集中轉型,帕勒咨詢公司董事羅清啟表示,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均是在原有業務群的基礎上,依據技術趨勢及市場需求方向而定,這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推薦閱讀
盛夏的天氣似乎并沒有讓空調企業們松一口氣。在終端市場乏力的情況下,空調的產銷、出口量同比仍延續了今年以來的下降態勢,高庫存成了空調企業的一顆定時炸彈。有券商認為,今年空調負增長已成定局。 到底有多少庫存>>>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zhibo/20120730/7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