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電是否應量化引發爭議
“第六感”自動化控溫的洗衣機、根據季節變換食物軟硬度的電飯煲、可以測健康水平的電視機……如今,市場上的家電,只要功能多一些、特別一些,似乎都能被譽為“智能家電”,令消費者云里霧里。7月1日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簡稱《通則》)將正式實施,新出廠的智能家電將被按照1-5級的級別貼上智能標識。這一規則出臺,能否讓現今市場的智能家電亂象歸為一統?
智能標準分為五檔
據了解,《通則》是我國制定的第一個智能家電行業統一標準,而國際上并無同類標準。該《通則》把家電智能特性檢測與評價內容分為智能特性、智能技術、智能結構3個層次,檢測方式包括整機檢測、聯機檢測和脫機檢測3種,并將家電智能化技術應用等級劃分為1級-5級,其中1級為最高級。送檢家電確定為“智能”后,發放等級標識,貼在產品上,且在包裝箱上標注。
然而,距離《通則》實施不到一周,記者走訪了中山公園附近的蘇寧、國美(微博)、永樂等家電賣場,不少導購員對智能標識并不了解。 顧客們對智能標識也舉雙手歡迎。正在現場選購電視的陳阿姨告訴《IT時報》記者,現在到哪兒都是智能電視,功能眼花繚亂、價格貴得離譜,“哪一家哪一款智能電視到底能評幾級?到底值多少錢?有了智能等級標簽,我們心里就有底了,也不會被忽悠了。”
急功近利反而弄巧成拙
然而家電企業對智能標識似乎不太感冒。海信電器上海公司市場部的李偉告訴《IT時報》記者,海信已有幾款智能電視送到國家相關部門,根據操作系統和人機交互功能進行測評,評了一定的智能等級。但是他個人認為,智能家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很難像節能補貼一樣,進行等級量化。家電智能標識應該只是一個推薦性的標準,難以成為強制性標準。“就拿智能電視而言,每一家的平臺、功能、特性都不一樣,分不出孰優孰劣。況且,連智能電視的定義現在都眾說紛紜,難以確定,智能等級的概念就更不靠譜了。”
“智能家電雖然處于一種亂象之中,但是,急功近利地給家電的智商分割三五九等,反而會弄巧成拙。”對于《通則》,家電觀察家劉步塵搖頭道,在中國,智能家電處于起步的階段,未來存在很多變化和發展方向,連最智能的電腦都沒有等級一說,盲目地給電器定一個智能標準是不嚴肅、不公平的,“如果測量標準過于教條和死板,反而會抑制智能家電的發展。”
劉步塵擔心,《通則》的實施,還有可能成為部分商家借機抬價的工具,“首先,智能標識可能出現和能效虛標一樣的情況,廠家隨意地把3級貼成2級,目前能效虛標尚不能得到很好監管,智能標識的灰色空間更大;此外,國家雖然有了智能等級,相關的價格標準也要跟上。否則,商家以智能等級為名惡意抬價,最后吃虧的是老百姓。作為一種新的嘗試,智能標識一定要公正、客觀、嚴肅、謹慎,切不可摻入太多商業因素,否則就會變了味。”
推薦閱讀
隨著國家新一輪節能家電補貼全面實施,在端午小長假期間,滬上賣場紛紛打出“節能補貼”和“假日優惠”雙重促銷牌,拉動了一些客流。但是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近一個月來,節能家電價格偏高,區區幾百元補貼猶如杯水>>>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智商”標準7月起實施
地址:http://www.geekbao.cn/a/zhibo/20120702/7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