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像素到畫面,穿越天敏攝像頭的過去未來
CBSi中國·ZOL 2012年04月11日 14:55 評論
在這個網絡遍及的時代里,用攝像頭進行網絡聊天已經是現在人們進行可視聊天的一直最普遍的途徑。相對于昂貴的長途電話費,免費的全國網絡視頻聊天成為人們的新寵,攝像頭以各種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甚至是部分網絡播放器都可以使用攝像頭進行網絡聊天。
電腦攝像頭成為電腦標配組件以來,期間共經達了三次行業革命性技術發展。第一次是USB接口的全面升級,第二次是免驅時代的出現,第三次就是清晰時代的到來。天敏科技一直走在技術的前沿,新出的暢快聊系列攝像頭就是以清晰為技術方向,領航清晰世界,至此,攝像頭行業正式踏入高清晰時代。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攝像頭過去的三大行業技術化變革!
第一次:USB1.1接口攝像頭到USB2.0接口攝像頭的技術化變革
首先,我們知道攝像頭工作原理是:景物通過鏡頭(LENS)生成的光學圖像投射到圖像傳感器(1)表面上,然后轉為電信號,經過后變為數字圖像信號,再送到數字信號處理芯片(DSP)(2)中加工處理,再通過USB接口傳輸到電腦中處理,通過顯示器就可以看到圖像了。
注1:圖像傳感器(SENSOR):能感受光學圖像信息并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傳感器。圖像傳感器產品主要分為CCD、CMOS傳感器兩種。
注2:數字信號處理芯片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數學算法運算,對數字圖像信號參數進行優化處理,并把處理后的信號通過USB等接口傳到PC等設備。
從上面的流程圖看,USB是數字圖像傳入電腦的最終途徑,如果不改進USB接口,其他內部芯片的數據傳輸量就必然受到限制,所以,最先發起的攝像頭技術變革就是USB接口的全面升級。
1998年6月,Windows98系統面世使得USB配件飛速發展。當時的USB1.1接口的最高傳輸率可達12兆比特/秒,第一代電腦攝像頭使用的便是USB1.1接口。在USB1.1時代(電腦攝像頭被稱為視頻頭),雖然視頻頭的硬件配置已經實現高分辨率和真彩功能,但由于USB1.1的傳輸速率限制,使得第一代電腦攝像頭和現代的攝像頭相比只能算是嬰兒爬行時代。
之后隨著USB設備(攝像頭、鍵盤、鼠標、調制解調器、音箱)陣營的不斷擴大,USB接口協議升級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高。于是,USB2.0接口面世,相比USB1.1接口快40倍的傳輸速率,推動了高清數碼攝像頭的普及應用,加上同期寬帶的飛速發展,電腦攝像頭的本地和遠程視頻幀速、畫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電腦攝像頭從USB1.1接口升級成USB2.0接口,也成為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行業技術提升。
剛開始攝像頭還沒被普及,多數只有在大公司或者當時火熱一時的大型網吧上可以看到攝像頭的蹤影,盡管當時也就是那時候開始網速十分之慢,攝像頭像素也較低,但也吸引了不少網民的注意。
第二次:需要驅動的攝像頭到免驅攝像頭的人性化變革
自USB2.0接口攝像頭面世以來,電腦攝像頭硬件像素極速飚升。應運而生的是已經超過了100多種的電腦攝像頭的芯片驅動方案!于是,用戶的使用問題跟著來了,試想一下,不同攝像頭對應不同的驅動方案,每更換一個攝像頭就要安裝一個不同的驅動,那該多麻煩?要是把商家附送的驅動光盤弄丟了,重裝的時候沒驅動的攝像頭又該怎么辦?
2007年1月,WindowsVISTA系統面世,提出了USBVideoClass(簡稱UVC)功能:電腦硬件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序的情況下即插即用。直到此時,免驅硬件設備快速發展,免驅攝像頭變革也隨之開始。至此,免驅攝像頭成為電腦攝像頭行業的第二次技術性革命,這次變革堪稱人性化變革。
第三次:免驅攝像頭到高清晰攝像頭的應用變革
從USB變革到人性化的無驅變革,其實都沒有對攝像頭進行本質上的變革,攝像頭的本質是什么?把景象實時轉換為影像,所以影像對于景象的‘還原度’或者稱為‘表現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畫面的‘像素’與‘幀率’才是攝像頭的本質內涵。
‘像素’與‘幀率’是用戶最關心的參數之一,很多商家都聲稱其像素有多高、幀率有多大,但往往實際應用起來畫面依然模糊不堪、視頻起來畫面還一卡一卡的。
推薦閱讀
由中國質量檢驗協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產品質量申訴處理中心主辦,成功舉行2012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質量和服務誠信承諾活動。旨在繼續向全社會提供權威可靠的質量信息和消費信息,進一步引導擴大消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像素到畫面,穿越天敏攝像頭的過去未來
地址:http://www.geekbao.cn/a/zhibo/20120412/50003.html
樂購科技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樂購科技進行文章共享合作。
|
網友評論(點擊查看更多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