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行業利潤水平已經極低,并處于虧損邊緣。”昨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召開信息發布會,對外公布了鋼鐵行業上半年的運行情況。據中鋼協統計,上半年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僅為23.85億元,同比大幅減少545.49億元,減幅高達95.81%。
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強調,“如果扣除投資收益,鋼鐵主業實際處于虧損狀態。”他并指出,國際環境的影響與供需不平衡、成本上升等均是造成行業“入冬”的因素。同時據接近工信部的人士透露,為了幫助鋼鐵企業脫困,近期工信部正在醞釀退17%增值稅救鋼企。
鋼鐵業“寒冬”依舊
中鋼協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鋼鐵企業虧損額142.48億元,虧損企業面積超過三分之一。銷售利潤率也由去年同期的3.06%,大幅下降至目前的0.13%。這與此前“逾八成上市鋼企業績堪憂”的消息吻合。數據顯示,從去年四季度鋼材價格大幅下跌以來,鋼價一直呈低位波動運行的態勢。今年春節后,鋼價雖有所回升,但由于鋼鐵生產增長較快、庫存水平偏高,4月下旬后又開始呈持續下降態勢。
從產量來看,上半年全國共生產粗鋼3.57億噸,同比增長1.8%。
“在需求不振、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等多重壓力之下,2012年上半年,中國鋼鐵業度過了最冷的兩個季度。”張長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海關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對歐盟出口鋼材517萬噸,同比增長33.3%,而今年上半年則大幅下降27%。張長富指出,由于歐盟出口占我國外貿出口比重較大,歐債危機造成了我國鋼鐵外部需求的顯著回落。從全球看,世界鋼鐵業亦處于低谷期,歐洲、日本的大型鋼鐵企業部分微利、部分虧損。
刨除歐債危機的影響,企業成本走高是鋼鐵業面臨的另一個巨大困難,主要分為鐵礦石等原燃料價格高、企業融資成本高、回籠資金緊張三重壓力。
據中鋼協監測數據,進口鐵礦石價格從去年底每噸136.3美元漲至5月中旬的152.9美元,7月份的平均到岸價格仍達138.15美元。同時,鋼企貸款利息支出過多,上半年會員企業財務費用支出同比上升了37%。“應進一步促使進口礦價格下降。”中鋼協在發布會上呼吁。
政企或聯動發力救市
中鋼協會長朱繼民更明確指出,“國內幾家大鋼廠達成一致觀點,從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需求分析預測看,國內鋼企要做好迎戰困難和長期‘過冬’的思想準備。”
在國內鋼鐵大佬齊齊看淡國內鋼市的同時,中鋼協報告提出了下半年工作的“五個重點”:必須大力降低鋼材庫存,促進市場穩定;加大減虧扭虧力度,實現“保盈利”目標;積極開拓高附加值鋼材國際市場;加強從鐵礦石供應開始的鋼鐵產業鏈建設;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促進鋼鐵工業結構優化與轉型升級。
“鋼鐵行業需求和盈利能力下降,有利于通過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冶金建材業務部處長陳子琦分析說。
朱繼民告訴記者,目前中鋼協正在著手準備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減稅來緩解企業當前的困難,并呼吁對國內礦山開發等給予必要的減免稅政策。
有關部門似乎也正在醞釀相應的行業扶持政策。據相關人士透露,為了幫助鋼鐵企業脫困,近期工信部擬恢復實行“以產頂進”政策,并已開始大力推動各大鋼廠加速從生產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以產頂進”指經國家批準的鋼企,使用國內原材料代替進口原材料進行來料加工后再出口,享受進口原材料的各項免稅條款。該政策1998年出臺,至2005年被正式取消。
業內人士認為,“以產頂進”旨在進一步擴大鋼廠需求,是通過改善供給,使一部分對外需求轉化為對內需求的策略。對鋼廠而言,短期可以增加部分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長期來看,則彰顯調整結構、產業升級的趨勢。
推薦閱讀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TSM, 簡稱:臺積電)周日宣布,已斥資8.38億歐元(約合10.4億美元)收購了荷蘭半導體設備制造商艾司摩爾公司(ASML Holding NV, ASML.AE) 5%的股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上半年鋼企利潤降95%工信部擬出手救鋼市
地址:http://www.geekbao.cn/a/zhibo/20120330/12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