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消息,據外國媒體報道,《紐約時報》網站近日發布文章,稱科技公司將手中的專利當作利劍,作為抑制對手競爭和鞏固自身市場壟斷地位的利器。《紐約時報》網站的文章內容如下:
當蘋果去年宣布所有的iPhone智能手機都將配置了語音助手Siri的時候,邁克爾·菲利浦(Michael Phillips)的心猛地一沉。Siri是一種語音服務功能,能夠回答他人提出的語音問題。
三十多年來,菲利浦一直以編寫軟件程序為主,其編寫的軟件主要是為了讓電腦能夠理解人們的語言。2006年,他也其他們聯合創建了一家語音識別公司,最終,蘋果、谷歌及其它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們都紛紛要求與菲利浦展開合作。菲利浦的技術在數字助手被吸納進iPhone之前,就已經被整合到Siri之中了。
但是,到了2008年,一家更大型的語音識別公司Nuance與菲利浦的公司Vlingo進行了接觸。據當時參與接觸談判的高管透露,Nuance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保羅·瑞西(Paul Ricci)告訴菲利浦表示:“我擁有一些專利,這些專利能夠阻止你們的產品進入市場。”瑞士還下了最后通諜——菲利浦可以將Vlingo公司賣給瑞西,否則將被以侵犯專利權為由而遭到瑞西的起訴。不過當時,菲利浦拒絕了出售其公司的提議,瑞西隨即就提起了訴訟,一共對Vlingo發起六輪訴訟。
不久之后,蘋果和谷歌就停止了相關的合作。與此同時,開發Siri的公司也開始將合作伙伴從菲利浦的公司轉向了瑞西的公司。就在此時,菲利浦預留下來以用于研發的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也被支付到律師和法庭的手中。
就在瑞西公司與菲利浦公司的首輪專利官司于去年進入庭審之后,菲利浦最終贏得了官司。就在雙方的唯一的法庭面對面之后,陪審團裁決菲利浦的Vlingo公司并沒有侵犯瑞西公司宣稱擁有的語音識別專利技術。但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此次訴訟案件讓Vlingo公司的成本高達300萬美元,而且Vlingo公司的財務也被大量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去年12月,菲利浦同意將Vlingo公司出售給瑞西的公司。對此,菲利浦表示:“我們在陷入這場官司的泥潭之前,已經走在改變世界之任的邊緣,當時我們就要改變世界了。”
事實上,菲利浦和Vlingo公司在軟件專利方面的確得到了大量的贊揚。盡管在過去的20年中,科技業界的確出現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但是,一些不良的現象也在發生——那些充滿新創意的市場一直也被軟件專利所破壞,一些科技公司就將專利當作破壞性的武器來毀滅其它競爭對手的創新。
在這們的專利戰場上,Vlingo公司算得上取得了小小的勝利,但是,近期的一些指控,包括蘋果與三星的相互指控都表明,科技巨頭們彼此之間也在不斷爆發專利之爭。
僅以智能手機行業為例,據斯坦福大學的分析顯示,在過去的兩年中,花費在智能手機相關專利方面的官司費用和專利購買費用就已經高達200億美元,這一數額已經相當于探測火星項目的八倍之多。據相關公司遞交的公開材料顯示,去年,蘋果和谷歌在專利訴訟案件方面的開支以及購買專利的高昂開支大大超過了新產品研發方面的開支。
專利對保護知識產權至關重要,許多創造力都誕生于科技行業。一些公司的高管表示,如果沒有專利,他們將永遠無法證實花費在新產品方面的資金具有合理性。一些學術界人士也表示,一些專利系統,例如保護藥物的專利系統往往都能夠順利地發揮作用。
但是,許多人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專利制度,如果只是針對機械的世界,那么將不足以適應如今的數字市場。與新藥物配方專利不同的是,軟件專利往往有效地授予某種概念的所有權,而不僅僅是實際創造。如今,專利事務辦公室往往會例行地批準那些描述模糊算法或商業模式的專利,像計算網絡價格的軟件系統等,卻沒有專利審查人員要求專利持有方提供有關如何計算的具體內容或軟件如何動作的具體細節。
結果,一些專利涉及的范圍就非常廣泛,導致這樣的專利持有者往往會阻止其他似乎毫不相關的專利所有者繼續開發相應的專利產品。一般的情況是,一些專利公司會被以侵犯他們知道根本不存在的專利為由而遭到指控,這種專利之爭的最終結果是消費者遭殃,消費者往往最終都需要為某一種產品支付更加高昂的價格,或者是幾乎沒有其他類似的產品可供選擇。
對此,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理查德·波斯勒(Richard A. Posner)表示:“專利領域的確一團糟。授予專利的標準過于松散。”
一些業界的高管表示,幾乎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都卷入了當前的專利大戰之中,但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就是蘋果,由于其自身的影響力以及聲稱的專利規模,蘋果公司于今年8月贏得了一場針對三星的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專利侵權官司。蘋果的一些前員工表示,在過去的10年中,蘋果公司的高管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特別是在蘋果成為專利攻擊的犧牲品之后,蘋果高管的高管們早已學會了利用專利,作為一種杠桿,以阻止競爭對手侵吞iPhone的市場,要知道,iPhone一直是蘋果公司利潤的最重要來源。
蘋果已經對多家公司發起了多輪專利指控,這些被蘋果指控的公司包括宏達電(HTC)、三星、摩托羅拉移動等,如今這些公司已經占據了美國智能手機銷量的一半以上。據業界專家表示,如果蘋果的指控占得上風,那么其結果將可能導致競爭對手們重新審查他們如何設計了手機。
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移動以及其它公司之間也相互發起了針對彼此的指控,這些公司也紛紛宣稱擁有各種改變市場技術的專利權。
一方面,蘋果和其它大公司有時也從這種專利之爭中獲益,另外的一些小公司相對也可能會受益于這種戰爭。2010年,蘋果收購了Siri公司,后來成為Siri合作伙伴的瑞西公司Nuance的股價大漲了70%以上,因為iPhone的銷量大幅增長。對此局面,Vlingo公司的一些前高官們都感到一絲痛心。
例如,Vlingo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高管表示:“我們花費了300萬美元贏得了專利訴訟官司,事實上我們為此花費了更大的代價。我們擁有更好的產品,但這些都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這種系統已經完全破碎。”
針對這一問題,瑞西目前仍拒絕接受采訪,而Nuance公司的其他高管們也只是表示,他們的舉措也僅僅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Nuance公司副總裁李·帕奇(Lee Patch)表示:“我們的責職就是遵照法律,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說有些人不喜歡這種體制,那這并不是我們的錯。”
如今,Nuance已經成為語音識別領域內的一個巨頭。蘋果也已經成為整個世界最具價值的公司。與此同時,iPhone也穿上了成千上萬個專利外衣,這些專利導致大量的公司卷入了相關的專利大戰之中。蘋果公司是回復《紐約時報》的問題是表示:“蘋果一直保持創新。為了保護我們的發明,我們給許多突破性的新技術和限定性的產品申請了專利。一旦我們發起專利訴訟案件,那也是我們迫不得己的手段。我們認為一些公司就是在復制我們的產品,今年8月,加州一家法院的裁定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在今年的科技大會上,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othy D. Cook)表示,專利之爭并不會阻止公司的創新,但他承認一些專利之爭“有點過于瘋狂”。庫克表示:“一些專利之爭非常瘋狂,這是一種浪費,而且也耗盡了更多時光。”
事實上,蘋果不斷地卷入科技行業的專利大戰也出于一些重要的原因,就像蘋果公司的許多事情一樣,這些都源自蘋果已故首席執行官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n P. Jobs)指令。
專利武器:
還是在2006年,蘋果當時正準備推出第一版iPhone。據一些高管表示,當時蘋果公司總部的生活就是在工程師、高管甚至是專利事務的律師之間瘋狂的各種會議。
就在幾個月之前,蘋果勉強同意向新加坡的創新科技(Creative Technology)公司支付了1億美元的資金。就在5年之前,創新科技公司為“便攜式音樂播放設備”申請了一系列軟件專利,這些專利與蘋果的iPod產品上的一些功能極為相似。一旦這些專利被授予給創新科技,那么創新科技就有權起訴蘋果。
就在創新科技向法庭起訴的三個月之后,蘋果解決了這一案件。2006年,喬布斯在一份聲明中宣布解決了這一專利糾紛,當是喬布斯表示:“創新科技非常幸運地被授予這項專利權。”
喬布斯私自地籠絡了他的高管團隊。長期以來,蘋果在起訴專利案件方面堪稱老手,例如在新iPhone方面,蘋果方面就早已經表示:“我們打算將一切都申請專利。”擔任蘋果公司總顧問至2006年的南希·海倫(Nancy R. Heinen)就表示:“喬布斯的態度就是,如果蘋果的一些人能夠想出創意,那么我們就應當為此申請專利,因為即使我們永遠不會打造這樣的產品,但我們總可以將其當作是一種防守工具。”
據參與相關會議的前蘋果專利事務律師表示:“有一天,一群軟件工程師與三位專利事務律師開會。不久之后,蘋果的工程師們就被要求參與每月一次的‘發明結果公布會議’。”在當天的會議上,第一位工程師討論了一款研究用戶在瀏覽網絡時的愛好的軟件。一位律師聽后趕緊表示:“這就是專利。”另一位工程師也把一款稍加修改的軟件打造成了一款極具人氣的應用,當時也有律師表示:“那就是專利。”另外,還有一位工程師宣稱他的團隊已經發明了一組軟件,這位律師當即也表示:“這也都是專利。”
這位前蘋果專利事務的律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使我們知道這些專利不會得到批準,但是我們將會發起專利申請。不管怎么樣,我們至少可以阻止其它公司申請這種專利的企圖。”
整個業界都可以聽到抱怨類似情況的聲音。一些工程師表示,越來越多的爭搶專利技術的情況最終導致了業界毀滅性的競爭。一些人稱所謂的專利之爭只是起訴專利侵權事務,而另一些人則表示,大科技公司也暴露了系統的弱點。
據哈弗大學的法律專家詹姆斯·貝森(James Bessen)表示:“編寫電腦程序的方法有成百上千種。”因此,各方在申請專利時往往都想把任何可能的相關新技術都包括在申請內容之中。一旦這樣的申請獲得批準,貝森表示:“界限很徹底,因此這就很容易干擾你的創意。”
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專利辦公室每年處理的專利申請(電腦相關或其它的專利)一直都在增長,2011年已經增加到54萬起。自從2000年以來,谷歌已經接受了2700個專利,微軟也已經收到了2.1萬個專利。
在過去的10年中,蘋果每年遞交的專利申請數量也幾乎翻了10倍。蘋果公司已經贏得了從顯示屏到攝像頭等多個專利權,以及使用磁力為平板電腦加蓋的專利權,此外還有在蘋果商店使用玻璃樓梯的專利。自從2000年以來,蘋果已經接受到了4100多項專利。
隨著專利范圍的不斷擴大,各公司利用專利來阻擊競爭對手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2010年3月,蘋果起訴已經與谷歌達成伙伴關系的宏達電公司。蘋果在起訴之前從未與宏達電進行溝通。據蘋果公司的前高管表示,談判不是戰略的一部分。該高管還表示:“谷歌就是敵人,這才是真正的目標。”起次起訴宏達電,也是蘋果自2006年發起專利相關訴訟以來的七大訴訟案件之一。這一訴訟主要集中于兩大公司——宏達電和三星,這兩家公司都是谷歌的合作伙伴,而且這兩家公司當時共占據了美國智能手機市場39%的份額。另外,蘋果還將起訴的矛頭對準了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移動公司等,目前摩托羅拉移動已經被谷歌收購,大約占據了美國手機市場12%的份額。
另外,蘋果公司還發起了兩起公開性的宣判行動,要求法院裁定專利的起源和合法性。就在同一時期,蘋果公司本身也被起訴了135次,主要是專利持有者看中了蘋果雄厚的資金。
當然不僅僅是蘋果被起訴。根據聯邦法院可用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在美國各地區法院提起的專利訴訟案件數量每年幾乎增長了三倍,到2010年時已經增加到3260起。這些訴訟案件包括微軟起訴摩托羅拉、摩托羅拉起訴蘋果和RIM、RIM起訴移動技術公司Visto等,以及今年8月,谷歌通過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來起訴蘋果稱Siri已經侵犯了摩托羅拉移動的專利等。(不過,谷歌于上周放棄了這項起訴)。所有的這些公司都輪番發起了大量的專利訴訟。
據波士頓大學的兩位教授表示,軟件專利,和一些電子產品的專利、特別是智能手機方面的專利,目前存在較多的問題,以致于這些專利貢獻了大量的所謂的專利稅,而這種專利稅又致使相關公司的研發成本增加了20%左右。
支持蘋果發起專利訴訟案件的人士表示,這樣的指控對一個公司的成功至關重要,而且蘋果遭受的指控數量要大大超過它指控其它公司的數量,蘋果也總被大科技公司指控。據蘋果的一位前高管表示:“如果我們無法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那么我們將要為此花費大量的成本來打造類似于iPhone這樣的新產品。”這位高管還表示,蘋果的一些專利已經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得到了保護。他說:“有些概念現在看上去已經很明顯,但那是在我們花費了大量資金之后才形成的結果。其它公司不能剽竊我們的成果,否則就應當向我們支付賠償金,這也是專利制度存在的原因。”
但是,其它的挑戰似乎也符合邏輯,國為科技行業是一個擁有巨大利潤的行業。蘋果因為iPhone及其相關設備的銷量每周能夠賺取10多億美元。波斯勒通過電子郵件表示:“我一直懷疑,軟件行業是否需要專利來提供足夠的激勵。”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柯達公司最新表示,將把其裁員人數在原計劃基礎上擴大200人,未來至少裁員1200人,并尋求將申請破產重組的排他性權利一直延長至明年2月28日。在9月上旬,公司卻傳出將無限期延期1100項專利的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xie/20121229/11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