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以鴻海、正崴為首的蘋果供應鏈,醞釀向蘋果爭取上調代工費用;鏡頭廠大立光、玉晶光等也可望跟進。由于鴻海此前曾漲價成功,且iPhone 5等新產品生產難度加大,趕工期間剛好碰上內地“十一長假”,加班費多達三倍,蘋果方面的確有可能“體恤”供應鏈。據市場分析師預計,按照各供應鏈的成本計算,漲價幅度最少為5%,最多可達10%。
據了解,由于蘋果全力催趕iPhone 5出貨,導致勞工事件頻傳,部分關鍵零組件廠商甚至為了滿足蘋果需求,不得不推掉其他客戶的訂單。為應對蘋果訂單而產生的加班費用、擴產新投資、推掉其他訂單衍生的成本,使蘋果供應鏈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蘋果上調代工費用。
根據國外拆解蘋果iPhone 5的報告分析,以iPhone 5 16G版本為例,該產品的成本約為207美元,但蘋果每部手機可以獲得200美元的利潤,凈利潤率高達50%。而臺灣供應鏈的利潤僅占iPhone 5 生產成本的1%,代工廠的利潤還不到蘋果利潤的1%。臺灣供應鏈打拼多年,為蘋果打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現在仍只能眼看蘋果“大口吃肉”,自己只有“喝湯”的份。
業內人士指出,蘋果多年以來一直以分散下單的方式管理供應商。這種下單方式避免了訂單過于集中,造成良品率差、無法及時完工的風險,但同樣也對臺灣供應鏈形成了“制約”。幾乎每個零組件產品,蘋果都不會只向一家供應鏈廠商下單,至少會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這讓臺灣供應鏈內部為了競爭訂單,不得不嚴格“控制”成本。而蘋果這一分化供應鏈的策略推行多年后,也吸引了大量為爭取蘋果訂單,寧愿擔任“蘋果義務工廠”的臺灣企業。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從近幾年蘋果供應鏈企業的毛利率、盈利狀況來看,幾乎全部呈現“穩步下滑”趨勢,但也有供應鏈企業“大肆宣揚”自己獲得了蘋果訂單,不過這些企業公布的財務業績,卻是“虧損不斷”。造成蘋果占利潤的五成,臺灣供應鏈僅分得“1%”利潤的關鍵問題在于,臺灣電子產業“一窩蜂”的惡習難改,殺價爭奪訂單屢見不鮮,這讓臺灣供應鏈不得不想辦法降低成本,利潤也越來越低。
蘋果供應鏈企業都不愿意對醞釀漲價作出評論。市場分析師人士預計,如果要合理反映加班、推掉其他訂單收益、及投資擴產導致的成本上升,此次蘋果供應鏈企業要求漲價的幅度最少為5%,最高可達10%以上。
據了解,為讓iPhone 5順利出貨,蘋果要求供應鏈“在最短期間做出最多產品”,鴻海、正崴內地員工十一長假大加班,鴻海旗下富士康給員工的加班費是平日工資的3倍,相關費用由鴻海自行吸收。
蘋果供應鏈加班趕出貨,造成勞工事件頻傳,正崴不排除以相關的勞工事件為由,向蘋果要求進一步調高零組件出貨利潤。
另一方面,大立光、正崴等為了因應蘋果出貨需求,推掉其他大客戶訂單,相關損失現階段也是各供應商自行埋單。正崴為了蘋果新一代的連接器投資蓋廠購買設備,投資逾新臺幣10億元,造成正崴第2季的獲利不如預期。這些不合理現象,可望隨著這波漲價獲得平反。
甜蘋果不再甜蜜,鴻海內部已有要求蘋果要將合理的利潤分享給供應鏈的聲音,尤其鴻海目前在中國百萬名的員工有逾一半是為蘋果效命,在中國員工管理日愈困難,加上勞動成本上揚,正在醞釀向蘋果漲價。
雖然臺灣電子業者相當自豪,如果沒有臺灣電子供應鏈,將不會有今天的蘋果神話。這對許多3C電子產品也都同樣適用。如果沒有臺廠電子供應鏈,全世界的3C電子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必然變慢許多,而且價格也必定是現在的數倍,但是也拜臺廠的“一窩瘋”積習所賜,全球都可享受物美價廉的3C電子產品,但臺廠供應鏈的利潤卻愈來愈薄。
每逢全球經濟景氣警報拉響,臺灣的電子供應鏈廠商就得面臨“洗牌”,但多年“洗牌”后,留下來的廠商,盡管營收“大者恒大”,但毛利卻愈來愈低,以毛利趨勢來看,即使僥幸能夠在每次洗牌后活存下來的,但自身狀況卻越來越糟糕。臺灣供應鏈只要一天不破除“一窩蜂”的心態,只要還有企業樂于當“義務加工廠”,那么永遠都只有“喝湯”的份。
推薦閱讀
筆者并不想就蘋果若然發布iPadmini后,并不能得到像之前眾廠商更隨其腳步出產新品的問題做更多的分析,因為這只是表現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去看更深一層的問題,也就是模仿對于整個產業帶來的動力。 -前言- 你還能孩子>>>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xie/20121229/11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