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科技 沈云芳
導讀:上周,我先后見了杜一楠(24券創始人)和吳念龍(24券經營副總裁),和杜聊了兩個多小時,和吳則談了三個半小時。杜一楠的那篇自我總結,是經我聯系發表的,后面引起的反響之大有點出乎意料。
但大家的追問還在:杜一楠做錯了哪些決策,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在旁觀者看來,燒光投資者的5000萬美元,最終卻只有一封“誠意不足”的3000字總結,不夠坦誠與深刻。這些問題,由杜一楠的共事者來回答可能最恰當。作為杜一楠的下屬,應該聽一聽他們的聲音,包括對杜一楠的看法。當然,里面也有杜一楠對部分質疑的回應。
和24券一起倒霉的吳念龍
1月18號見吳念龍的時候,他還沒有從24券正式離職——盡管公司的網站早就在2012年10月就關閉了。從杜一楠與馬來西亞投資方的矛盾爆發到現在,他在員工、杜一楠和投資方之間焦慮地周旋。12月12日,吳念龍組成了一個員工四人代表團,以近乎“威脅”的口吻才讓投資方代表飛來北京,商談關乎300個員工的后續遣散賠償事宜。那次談判上,員工代表團提出了900萬賠償的要求,最終談妥的只有300萬。見吳念龍的那天,那批補償金剛剛到位,準備在第二天發放。
“我這一腳是踩的空空的,踩下去還踩了一堆**。”回想起在24券一年多的工作,吳念龍用的形容詞是“不堪回首”。
去年10月20日,在杜一楠的主導下,24券官網掛出停運公告,全體員工以“長期休假”方式向投資方施壓,希望爭取到“平等地位”談判繼續投資事宜。
知道這個決定的時候,進入24券剛好一年的運營副總裁吳念龍知道,24券完了。“對于一個網站來說,宕機幾分鐘都是很可怕的。關站?哼哼。”這個44歲的運營副總裁,從2011年11月進入24券,幾乎完整經歷了24券的崩盤過程,以致于他自嘲自己是和24券一起倒霉的人。
在吳念龍加盟前不久,24券完成了鼎暉領投的千萬美元B輪融資。但他沒想到,這家剛站上規模頂峰、風頭正勁的團購網站,那么快就出現了崩盤危機。于是,吳念龍在24券的一年成了救火的一年。
杜一楠的4500人大擴張
大約從2011年春節到8月份,24券先后拿到了兩輪融資,第一輪金額不詳,第二輪則在千萬美元左右。于是,瘋狂的擴張開始了。半年中,24券業務從20個城市擴張到102個城市,員工從300人猛增至4500人。
擴張帶來高交易額流水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虧損。當年8月份,24券基本完成擴張,但也已債臺高筑。根據杜一楠的說法,當時24券的累積賬面虧損額在七八千萬元左右,但據吳念龍回憶,這一數字至少是一億。
杜一楠計算了24券最大規模時的運營成本:按照每人平均月薪5000元計算,24券當時一個月的人力成本約為2250萬。此外,24券每月的市場費用大概是 300萬美元,其中150萬美元為導航站等流量購買成本。
如此推算,24券鼎盛時期一個月的運營成本至少在4500萬元左右。
對于快速擴張的決策,杜一楠現在回想起來仍有點無可奈何。“當時沒有辦法,投資方投資與否主要看排名,而排名能參考的就是流水。如果我不擴張不把流水做上去,我就拿不到投資。”杜一楠認為,24券的盲目擴張,很大程度上是當時團購不理性比拼交易額的大環境使然。
“我不像王興(美團創始人)、徐茂棟(窩窩團創始人),做過很多項目。我乳臭未干,一定要高的執行力快速做出規模。”1月15日見杜一楠的時候,是在三元橋的希爾頓酒店大堂。杜一楠穿一套略舊的襯衫毛衣,帶著自己用了3年的公司筆記本。他說,選在希爾頓是因為以前公司在附近,跟人談公事的時候經常就在這。
24券鼎盛的時候,曾在三里屯Soho租下了四層辦公區域,租金是8元/平米/天。
在吳念龍看來,24券的盲目擴張無異于“飲鴆止渴”。在團購紛紛以低折扣換取流水的情況下,24券早就該思考團購模式轉型問題。例如,將24券變成一個電商服務平臺,依靠平臺系統生成團購商品,而非動用大量地推人員獲取單子。此外,24券應該給商家提供除團購以外的多樣化服務,提高平臺毛利率,同時增加商家和用戶粘度。
吳念龍的裁員大工程
2011年9月,也就是擴張完成僅僅一個月后,24券的大裁員就開始了。收拾非理性擴張后的殘局,成了吳念龍進入24券后的主要工作。
2011年10月,吳念龍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面試后正式入職24券。那時候,除了創始人杜一楠、彭雷的確認,吳念龍還接受了鼎暉方面的面試——當時離鼎暉B輪投資公布才過去三個月左右。根據吳念龍的猜測,鼎暉方面希望把關一個老成的職業經理人來輔佐兩個年輕的創始人。
吳念龍入職兩周后,公司資金緊張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那時候捂的很嚴,領導扛著壓力給大家一個笑臉,但是商家結款很吃緊,很多分站開始追討結款。”吳念龍回憶道。他說,有一次彭雷開會,動員員工暫時把薪資降到最低水平發放,“那誰都知道肯定是沒錢了嘛。”
在這樣一種危機中,吳念龍硬著頭皮開始根據各個地方市場的重要級別、業績和負責人能力安排裁員撤站計劃。他的另一項工作,是協助商服部應對上門討債的商家。身為副總裁的他,一天接到的追債電話有時就多達十幾個。更有山東來的商家追到公司,把他堵在會議室不讓出去。吳念龍預計,那時候24券未結清款項的商家可能接近一萬家。“其實團購網站很多商家的欠款也就幾千塊錢,但那時候實在沒錢。”
收縮數月后,24券迅速從4500人回縮至300人的規模,每月虧損從高峰時的一個月400萬美元收窄至一個月300萬人民幣左右。賬面欠款也從一億多減少至六七千萬。年底,馬來西亞投資方再次追投了千萬美元以支撐24券。“那時候,清帳止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杜一楠說。
24券聯合創始人兼COO彭雷也在那個時間點選擇了離職。根據馬來西亞投資方代表和吳念龍的回憶,彭雷在2011年底實際上已經從24券抽身,但離職的消息在2012年8月才被正式曝光。對于24券的糾紛和倒閉,彭雷對新浪科技表示,目前還不方便置評。
也就是從這場大裁員開始,24券開始每況愈下。媒體關于24券裁員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裁員過程中,商家攜款逃跑、追討債務和消費者投訴的消息不斷被曝光。萬幸的是,24券撐過了裁員,并在2012年3月拿到了馬來西亞投資方的D輪投資,具體金額不詳。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小刀馬)近日,窩窩團宣布,公司已于12月實現“規模性盈利”,盈利規模在幾百萬左右。這也意味著,窩窩團向綜合商城模式轉型的策略開始在財務上顯現出效果。據窩窩商城董事長兼CEO徐茂棟透露,12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4券的未解之謎:一位副總裁口中的崩盤
地址:http://www.geekbao.cn/a/tuangou/20130123/25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