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P2P這個舶來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經歷了緩慢萌芽期、發展井噴期、野蠻生長期,再到如今的洗牌浪潮,“P2P”、“互聯網金融”等詞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伴隨于此的,是對于P2P未曾消停過的負面唱衰之聲。
今天的這篇文章,并不是想通過只字片語就“洗白”P2P,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筆者認為,P2P本身就不需要所謂的洗白,作為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方式,P2P是現階段發展普惠金融這一理念最有利的實施渠道;二是如今投資人談“P2P”色變,某些政府部門聞“P2P”便避之不及,但客觀分析,這一起起“跑路”、“倒閉”等丑聞事件的源頭,并不是P2P行業,而是某些“打著P2P幌子、鉆了行業監管空子、實為騙局的偽P2P平臺”。
縱觀國內整個金融業,P2P的成長還僅僅處于“幼童”階段。那么,對于P2P這個“孩子”,除了一味的跟風唱衰,我們是否該多點耐心與支持?
成長道路難免有曲折,難道就要說不愛了?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平臺數量快速增長,分別為50家、200家、800家。”;“截至2014年底,P2P網貸平臺數量達到1613家”;“截至2015年12月底,網貸行業運營平臺達到2595家,再創歷史新高。”……
翻讀歷年的行業年度報告,除了一項項令人欣喜的數據,卻也暴露了不少行業發展缺陷:“2014年國內網貸行業問題平臺共計273家”、“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數也達到了896家”、“問題主要集中在提現困難、惡意詐騙、跑路等方面。”……
不可否認,在當前國內征信市場不成熟、不完善的大背景下,加上P2P監管細則正式版本還未落地,灰色地帶太多,行業中難免出現“跑偏”的平臺與平臺人,苦的是那些踩著雷卻只有自認倒霉的投資人。某寶事件后,業內“緊張的氛圍”愈加濃烈,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熱捧與營銷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不斷刷屏的行業負面消息,一有風吹草動便是群起而上的口誅筆伐,這架勢放簡直要將P2P置于“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
當然,這樣的形容存在夸張的成分,但筆者想表達的觀點很簡單,平臺暫時的亂象就真的要一棍子的打倒P2P?成長道路難免充滿了曲折,難道就要說不愛了嗎?
回歸理性,P2P有著不一樣的美
“存在即合理”,回過頭來看,適當的“打壓”倒也不用過于悲觀,畢竟一個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太過熱鬧未必完全是件好事,尤其是在金融這件事情上,更需要多一分清醒與冷靜。
P2P是“互聯網+金融+O2O”的新鮮事物,更是金融和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P2P對于個人理財投資的吸引之處,相信大家在很多文章中都能發現一二:理財門檻低、操作方便、理財收益高等都是讓投資者們追隨的原因。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P2P累計成交量已達到13652億元, 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4394.61億元,586萬人投資人享受到理財的樂趣,P2P讓“高大上”的金融變得更接地氣。
但筆者在這只強調一句,挑選平臺時務必要擦亮眼睛!擦亮眼睛!擦亮眼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現在早已不是只追求高收益的時代了,也有太多渠道可以獲知信息從而判斷一個平臺的好壞,千萬不要讓“賭徒”心理傻乎乎打敗風險意識!
此外,P2P的誕生也讓那批被忽視的“小微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以小微企業為例,《中國小微企業白皮書》中顯示,近7000萬家小微企業中,有一半以上一年之內會出現1-2次資金周轉缺口,61%小微企業每次缺口金額在50萬元以下。按照每個企業需求資金50萬計算,全國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超過45萬億。
然而,國內的傳統金融機構對于小微企業的服務相對較少,更夠快速獲得融資的途徑更是不多,因而當P2P出現后,讓有著大量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看到了希望,P2P的蓬勃崛起也小微企業對于網貸行業的依賴日久漸重。
進入監管元年 中國P2P或將“涅槃重生”
繼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同年7月31日央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12月28日銀監會發布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監管層相繼發布涉及P2P的法規,P2P行業進入到有法可依的時代。
2016年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無疑又給P2P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這也是“互聯網金融”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
同時,地方政府紛紛著手,用行動來支持互聯網金融有效、穩健發展:1月27日,北京出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將“互聯網+金融”列入了北京地區“互聯網+”實施重點領域的第一條,P2P、股權眾籌被列為重點;江西省通過借力“互聯網+”以實現在金融行業“彎道超車”,在江西上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一次性獲得500萬獎勵,掛牌新三板也可得50萬……
有業內人士預測,2016年P2P行業將走向“回歸”之路,一是回歸金融的本質,二是回歸互聯網精神。雖然行業完全走向正軌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中國的P2P或將“涅槃重生”,迎來長期發展。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深化和細化,行業將擺脫“野蠻”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具有“先天性問題”的平臺也將會在行業洗牌過程中率先被淘汰出局。
如果將2016年比作互聯網金融的寒冬,有了監管的束縛,將那些“行業蛀蟲”凍死也是極好的。暫時的寒冷迎來的會是溫暖的春天,而我們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文/汪鵬飛)
推薦閱讀
隨著分類賬簿、智能咨詢系統和網絡安全的不斷發展,由此產生的各類潛在風險也引起了全球監管機構的關注。 上周,國際證監會組織在馬德里舉行的為期兩天的討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對P2P這個“孩子” 除了唱衰,是否該多點耐心與支持?
地址:http://www.geekbao.cn/a/shuju/29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