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6年初,回顧及展望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喧囂中新的趨勢日漸清晰——在互聯網理財、金融超市代銷等偏重負債端的商業形態競爭格局已定的情況之下,重資產端的互聯網銀行、供應鏈金融、微金融信貸等成為焦點,其中以手機APP貸款為主要產品形態的微金融信貸將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這種趨勢在2015年初露端倪,到2016年則明顯加速。2015年先是上半年阿里借唄和微眾銀行旗下微粒貸的上線,然后是10月21日完成A輪融資的飛貸金融發布手機貸款產品飛貸APP,同時宣布啟用“飛貸”品牌。2016年1月16日,京東金融宣布完成12.16億美元的融資;螞蟻金服也被傳正在進行15億美元以上的B輪融資;已完成B輪融資的飛貸金融將在2月23日再次召開發布會推出飛貸2.0……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手機APP貸款崛起之勢的顯露絕非偶然。透過紛繁復雜的市場現象,背后則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技術變革和政策導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2016年手機APP貸款領域注定會熱鬧非凡。
市場需求:信貸市場持續增長 用戶痛點仍未被滿足
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年底,中國整體信貸余額達到85.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個人信貸占比26.5%,余額達到23.2萬億人民幣,信貸市場規模增速驚人。以僅占中國整體信貸余額18.1%的消費信貸為例,2014 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為15.4萬億,同比增長18.4%,預計2016-2019年依然將維持20%左右的復合增長率,2019 年將超過37萬億。(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艾瑞咨詢)

市場規模巨大且快速增長的另一面,是微金融信貸用戶的痛點需求仍未被滿足。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滲透,除了較大額的房貸、車貸之外,人們對貸款的網絡化、移動化、靈活性的需求日益迫切,這與現階段信貸市場金融服務的現狀差距甚大。
幾十萬億余額的信貸市場,其中大量的貸款產品仍是線下產品,或者是線上引流到線下的產品。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在辦理貸款的時候仍需要到線下的地理網點,提交大量的紙質資料,并且只能是工作日辦理。再加上審批時間長等問題,滿足資金需求的迫切性無法得到滿足。
金融服務因其特殊性,雖然無法提供完全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產品,但仍可以結合互聯網等技術提供靈活性更強的產品。但受制于金融機構創新動力不足等原因,信貸產品的創新略顯停滯,借款人在獲批后只能根據已經確定的金額和期限進行借款和還款,無法進行調整,借款人的融資權益得不到保障。
飛貸在總結傳統貸款的痛點時,形象地把它歸結為“五大難”——申請難、獲批難、用款難、還款難、再借難。也正因為貸款存在著上述的種種不便,具備打破時空界限、降低信息不對稱和簡化操作流程的線上貸款,成為參與者們競逐微金融信貸市場的首選業態。
手機APP貸款,基于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僅需幾分鐘在線輸入身份證件、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就能隨時隨地獲得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信用貸款。這種高度貼合用戶消費習慣的產品形態,成了各參與方撬動市場的首選利器。微眾銀行的微粒貸、螞蟻金服的借唄和花唄、飛貸金融的飛貸等等,這一類在線貸款產品都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的借款需求。
飛貸APP5分鐘完成申請授信、隨時隨地隨借隨還、一次授信終身使用等產品特性,一條龍解決用戶的痛點和延伸需求,對手機APP貸款進行了全面定義;微粒貸通過內部白名單機制直接在微信和qq內開放入口給到授信額度省去了借款人的申請流程;借唄則通過芝麻信用在支付寶的生態體系內滿足用戶的小額資金需求。
綜上,2016年料定會有更多的手機APP貸款玩家加入,深挖用戶場景和痛點,搶食微金融信貸市場這塊大蛋糕。
技術變革:移動互聯網讓用戶“永不掉線” 大數據征信和人臉識別讓線上貸款成行
手機APP貸款這種業務形態得以成立的基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截至2015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手機APP貸款具備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互聯網用戶網絡行為數據的豐沛度和可收集、可追蹤、可分析等特性,大數據征信成為可能,并逐漸變身為線上貸款授信及放款的決策利器,可以對借款人進行全面準確的信用評估。另一項關鍵技術是人臉識別,自馬云在德國演示的“刷臉支付”一炮而紅后,這項技術就逐漸被應用于網絡貸款等遠程金融場景的身份驗證和識別環節。此外,第三方網絡支付的蓬勃發展,也解決了純線上交易資金快速流轉的問題。
政策導向:普惠金融從倡導到“國策” 手機APP貸款可解決貸款難、貸款貴
今年1月15日,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正式將普惠金融服務列為國家級實施戰略。手機APP貸款在實現普惠金融方面獨具優勢。一方面,手機貸款用戶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申請貸款、查看審批進度、在線還款,并能一次授信終生有效,這些特征保證了用戶借款和再借都不難。另一方面,純線上審批流程實現了“機器代人”,去除了中間環節,降低了居間費用;而且隨著風控模型不斷完善,壞賬呆賬會得到很好控制,節省的運營成本也可以作為營銷費用回饋給用戶,減輕用戶貸款成本。
據悉,目前微粒貸貸款年息為7.2%-18%,處在貸款利率低位。最高授信可達30萬元的飛貸則通過產品創新推出“十日免息券”功能可以讓貸款用戶得到真金白銀的免息實惠;隨借隨還增加了貸款者還款靈活性的同時大大節省了貸款使用成本。其他一些手機APP貸款產品針對新用戶也都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優惠,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邁出了哪怕很小但充滿誠意的一步……
手機APP貸款的這些特性暗合了“互聯網+”改造的真正價值所在:解決傳統行業在時間、效率和成本三個維度存在的問題,真正給傳統行業增值。可預見,在普惠金融國策的號召下,無論是傳統銀行、小貸機構、消費金融公司,還是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會朝這個方向做出傾斜,讓這個市場增加更多玩家。
熱趨勢冷思考:2016進入手機APP貸款市場需要繞過這些“坑”
首先,要正確理解市場需求。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用戶群體在哪?二是用戶群體的真正痛點在哪?選定客群后,要真正理解用戶痛點,就一定得站在用戶側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公司自身如何轉型如何爽——畢竟,只有客戶爽了公司才能爽。
其次,要真正敬畏并使用好技術。信息安全自不必說,特別是在核心大數據征信、大數據風控等方面,技術儲備一點都不能馬虎。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而金融的問題是風險的識別、風險的評級以及風險的控制。鑒于此,平臺最好是把公司當作科技公司去打造。
最后,要做“從0到1”的事,不要卷入“從1到N”的殘酷競爭。那些喊出“最低利率”、“超低利率”一類口號而無其它任何特色的貸款平臺,實際上已經陷入了無序競爭的泥淖。同時,從用戶側來看,這些華而不實的宣傳口號已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連廣告法都看不下去要出來明令禁止了。2016年進場的手機APP貸款產品,一定要找個真正革命、真正對解決用戶難題的角度去切入市場。
作者:朱飛
來源:極客新金融
推薦閱讀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涉及資金龐大的網絡騙局的倒臺,讓人感覺大快人心,但是看到百萬的投資人深受其害,又讓人感覺痛心,雖然公安部門已經開啟了非法集資信息登記的相關模式,但是監管部門要求的風險自擔也讓投資人感>>>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shuju/29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