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以下簡稱電商)企業“過冬”的話題備受業界熱議。如果說2010年是電商企業瘋狂擴張的一年,那么2011年的電商卻寒風陣陣,被貼上了“資本寒冬”的標簽。據統計,2011年電商的交易規模總量仍在增長,但是每季度環比增長的比率卻均在15%以下,增速下降。
挑戰前所未有
“2011年的市場其實是有點畸形,當一個企業有1塊錢人民幣收入時,那么它資本市場估值就是1美金。”佳品網CEO楊培鋒分析電子商務企業一年來的表現時如此表示。正如楊培鋒所說,2011年很多電子商務企業為了沖規模,借著資本的力量進行快速擴張,在信用危機的轟擊下,電商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尤其是領域,上千家團購網站倒閉或是轉型。
目前隨著資本市場的降溫冷卻,業界對電子商務的認識逐漸回歸理性。楊培鋒說,相信2012年肯定是市場優勝劣汰、勝者為王,如不出意料,2012年將會有大批的電子商務公司死去,這一點是必然的。
對于電商資本寒冬的論斷,高級分析師蘇會燕表示,寒冬存在淵源,這跟我國早期的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模式有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不完善,更多的是靠外來資金的輸血,而一旦外來資本環境出現一些變化,那么對于企業的發展就會形成致命性的影響。
據統計,2010年電子商務總交易額突破5萬億元,其中,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2011年上半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經達到了將近3萬億元。從數據看,我國電商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國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指出,雖然電商行業強勁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網絡消費安全及交易誠信是突出的問題,安全和誠信是將來制約電商進一步發展的一個瓶頸。
業內專家指出,當下電子商務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包括用戶獲取成本、庫存和流動資金的壓力、消費者的比價以及物流等多方面,一家電商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否健康、能否成功,與能否很好的解決這幾方面問題有很大關系。以用戶獲取成本為例,電商企業花多少錢獲取一個用戶,此用戶在網站上一年能買幾單商品,買每一單的毛利到底有多少,這些都需要企業精打細算。
回歸賺錢的商務本質
中小賣家圍攻事件、釣魚網站危害消費者權益、團購投訴居高不下……2011年的電商市場不平靜。回顧2011年,資本市場熱寵電商,電商行業規模化、野蠻增長,很多公司做出了很大犧牲,讓了很大的利給消費者,企業很難從中獲利。一些電商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現象并不是行業良性的健康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電商企業需要跳出野蠻增長的發展模式,回歸到賺錢的商務模式。高新民認為,營造安全、健康、可信的電商發展環境,需要制定完善與電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支持電商的誠信體系,進一步規范電商的交易行為,完善安全支付的環境和條件。
積極發展,快速擴張,無疑是2011年電商發展的主旋律,2012年對于新興的電商企業來說將是決定成敗的一年,特別是對傳統企業來說,能否真正轉型成功非常關鍵。河北琳瑯至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援軍表示,信息流傳播的速度、網站可信度以及顧客的忠誠度等挑戰,逼迫電商企業不斷創模式,在產品及服務創新上下工夫。
楊培鋒表示,B2C電商企業要將電商當成商務本身來做,擺脫網上“圈地拉用戶”的低級模式,做盈利性公司。企業需要更加專注于商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管理,建立核心產品線的競爭優勢,切忌貪大盲目擴張。另外,要建立差異化的服務體系。
關于差異化服務有這樣一個故事:星巴克曾做過一個試驗,在煮咖啡的一分鐘內,為顧客定制一本書,三個月高價賣出幾萬本。可見圖書不僅是產品,還可當服務賣;圖書可以不像京東、當當打價格戰來降價競爭,而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及服務來提價競爭。
“品牌是御寒最好的棉衣。”鳳凰新媒體全國策劃總監付繼仁如此提醒電商企業。他說,在電商營銷中,企業往往重視銷量、流量而忽視品牌,這也是制約電商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的一大因素。品牌的內涵寬泛,包括產品的價格與質量、服務好壞以及網站品牌的信譽等各方面,塑造品牌是為了追求實現與消費者共鳴的“心”營銷。
據高新民介紹,目前網絡購物的交易額占社會零售總交易額的比重大約是3%~4%,2015年將攀升到7%~8%,業界預計,這一比例最終能夠增長到15%~20%。如此看來,電商發展的潛力不可限量,對于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的電商企業及行業來說,只有抓住時機,把握好方向,練好內功,“嚴冬”只是暫時的,電商的“春天”就能真的不遠了。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shehui/20120203/2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