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國媒體報道,蘋果WWDC大會結束后,著名Android論壇Droid-life發布了iOS7與Android4.2操作系統功能對比的文章,作者作為Android粉絲,稱谷歌(微博)早已懶得在發布會上小氣地譏諷對手,蘋果卻依然“像小孩一樣”暗諷谷歌,盡管如此,文章評論道,總得來說,憑著iOS7,蘋果總算開始趕上最新的手機端設計趨勢,并且,iOS7“看起來很漂亮”,蘋果的設計團隊在新的負責人喬納森·艾夫(JonyIve)的帶領下終于提交了優秀的產品,通過扁平化設計,給iOS打造了現代化風格的手機用戶界面。
當然,正如每次iOS發生改變,Android粉絲的反應都是“那功能Android早就有了”、“這不跟Android一樣嗎”,此次iOS7的變化,在卓粉眼中,從很多方面都借鑒了Android。
以下為iOS7與Android4.2功能對比:
控制中心

蘋果為iOS添加了控制中心的快捷入口,用戶在任何界面都可以直接切換到控制中心,iOS的控制中心內容包括飛行模式、Wi-Fi、藍牙、勿擾模式、屏幕亮度調節、音樂控制、相機快捷方式、閃光燈等。而Android由于第三方硬件廠商的嘗試和添加,類似的功能已經存在很久,而且,Android4.2版本中,用戶只需要用兩個手指滑動通知欄,就可直達控制中心。
鎖屏通知

iOS7中,蘋果終于決定讓用戶不用解鎖,直接向下滑動通知欄抵達通知中心,而Android至少在最新的兩個版本中已經添加了這項功能。
蘋果新的通知中心看起來更加“透明”,也更難看。通知中心里的標簽有“今日”、“全部”、“未讀”等,雖然多個界面的設計并不令人反感,但谷歌通過將這些標簽折疊以及讓用戶直接對這些標簽進行操作,做到了一個界面展示所有這些信息。
Safari和Chrome

很多人不喜歡Safari,寧愿選擇其他瀏覽器比如Chrome,新版本的Safari有一個有意思的功能,那就是可以通過“查看標簽”功能打開所有網頁,蘋果今天大吹特吹新版Safari的3D外觀、全屏顯示、左右滑動、快速切換網頁等功能,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Chrome和Android在一年前就能做到這些的事實。
多任務處理

iOS7的多任務處理風格是全新的,系統可以通過“學習”用戶的習慣和規律將用戶最常使用的應用放到后臺運行,以此來延長電池壽命。這個功能讓人滿懷期待,當然了,前提是系統能夠正確“學習”和“領悟”用戶的習慣和使用規律,我們拭目以待。
就用戶界面來看,蘋果的做法只能是“半獨特”,iOS7的多任務處理界面不是直接抄襲Android,但是看起來與HTC的Sense4手機界面非常相似,而當時,HTC在收到過多惡評之后拋棄了這個界面設計。
iTunesRadio與GoogleMusic

傳聞已久的Pandora殺手iTunesRadio今日終于登場,但我們實在無法將其稱為“顛覆性”甚至“創新性”的產品,與同類產品一樣,用戶可以根據推薦進行選擇、創建電臺播放列表,也可以接受蘋果的推薦好的播放列表。iTunesRadio里到處都是“購買”的按鈕,廣告也無處不在,而且用戶不能像在中那樣保存整張專輯,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指定播放列表上的每一首歌曲,iTunesRadio完全向Pandora那樣向用戶推薦歌曲,用戶可以選擇“下載”和“喜歡”這些推薦來的歌曲,對于iTunes來說,等于是添加了一項功能,但這項功能完全不是創新。
就外觀來看,iTunesRadio、GoogleMusic以及其他音樂應用看起來都差不多,白色菜單,嵌入大幅專輯封面。另外需要指出的是,GoogleMusic的AllAccess功能允許用戶選擇和添加任何喜歡的歌曲或專輯,但是需要按月付費。
郵箱

不知道有多人人使用iOS自己的Mail應用,但是很明顯它借鑒了iOS平臺上一款叫做Mailbox的第三方應用的功能,蘋果加入了手勢滑動控制刪除、編輯以及“更多”等操作,但這都是Mailbox早就已經廣受歡迎的功能,蘋果就是這樣對待其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的。
而且,Gmail的滑動刪除/編輯功能早就存在不知多少年了。
日歷

新的iOS日歷應用看起來倒是不特別像Android的,但還是有些相似之處,比如小巧的設計、長方形邊角、填充顏色以及白色的背景等,最新版本的Android日歷應用的設計與此類似,也是環狀顏色選取框和日期選取框,但人家是在幾個星期之前推出的。
邊側應用導航

蘋果iOS7在邊側添加了應用導航,可通向郵箱或短信服務,谷歌類似的功能早在一年以前就退出了。
鎖屏界面

推薦閱讀
一周之前,眾多手機用戶還不知道虛擬旅游為何物,一周之后【美麗中國】下載突破10萬,3D實景、虛擬旅游的概念深入人心,這是在旅游應用界的一個奇跡。而全景客虛擬旅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蘋果抄谷歌?iOS 7與Android 4.2功能大PK
地址:http://www.geekbao.cn/a/gongsi/20130611/26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