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鼻祖Groupon走上轉型路
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隨著團購行業的需求降溫,作為團購鼻祖的Groupon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根據該公司創始人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的設想,Groupon將完全融入本地商家的各個交易環節,打造本地商務操作系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甚至親自跑到日本餐館當起了迎賓員。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日本餐館當迎賓員
在芝加哥維克公園(Wicker Park)附近,有一家極好的日本餐館。這家餐館已經開張多年,至今仍然門庭若市,前來光顧的人不僅有刺著紋身的潮人,還有西裝筆挺的白領。服務員都是清一色的全黑裝束,頭發根根挺立,他們不停地為顧客端上一盤盤的生魚片。根據Yelp上發表的評論,雖然這家店的菜品價格不菲,但的確物有所值。到了周末晚上,這里的顧客們可能還有幸享受一份“大材小用”的意外驚喜——身為Groupon創始人兼CEO的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或許會充當迎賓員,親自為他們引路。
“除了在顧客進門時向他們致敬,”梅森說,“我還要不停地在使用不同系統的前廳與后廚間奔波,輸入繁瑣的數據。這種技術方案給餐館造成了混亂,我要盡力理清頭緒。”
梅森說,這種經歷幫助他理解本地商家如何處理預訂、結賬和庫存等工作。這都屬于幕后工作,但在他看來,這也恰恰是Groupon的未來所在。梅森2008年創辦了Groupon,專門出售打折水療和半價匹薩。僅僅4年后,它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擁有1.25萬員工的上市公司。
借助新穎的互聯網促銷模式,該公司的業務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6折Android平板電腦,到低價養蜂培訓,該公司在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3600萬用戶。梅森通過說服零售商和餐館提供折扣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王國,但他現在又開始思考更多問題,希望深入理解商家的經營模式。“我沒想到經營一家小公司原來這么難。”他說。
質疑梅森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聽到這話后或許會說:梅森同樣不知道如何經營一家大公司。Groupon已經從《福布斯》所謂的“有史以來增速最快的公司”,變成了華爾街的棄兒。與此同時,其商業模式也受到了廣泛質疑。一方面,谷歌、亞馬遜、Yelp、LivingSocial等競爭對手相繼崛起;另一方面,商家也紛紛抱怨Groupon只能吸引撿便宜的人,無法帶來回頭客。“團購需求已經降溫。”市場研究公司Opu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格雷格·斯特靈(Greg Sterling)說。自從去年11月上市以來,Groupon的市值已經縮水過半。
雪上加霜的是,梅森的名聲也一落千丈。接踵而至的財報修正、公開失態和股東訴訟,更是令Groupon手忙腳亂、應接不暇。這位CEO經常以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示人,而他的工作與其說是運營一家公司,到不如說是導演一出喜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Groupon果真聘請了喜劇演員為其撰寫團購文案。
Groupon芝加哥總部曾是蒙哥馬利-沃德百貨公司(Montgomery Ward)的總部。在這里,員工們經常會搭建一處居所,并將其命名為“邁克爾的房間”。這其實是一場惡作劇,虛構了一個名叫邁克爾的怪人,還說他是阿隆·蒙哥馬利·沃德(Aaron Montgomery Ward)的后裔。
拒絕谷歌天價要約
在距離Groupon總部800米的Yolk咖啡廳吃早餐時,31歲的梅森看上去精神了很多:頭發整齊地梳向右邊,臉上戴著龜紋框的眼鏡,淺藍色的襯衣口袋里插著一支鋼筆。“作為上市公司,我們的確遭遇了一些困難。”他邊說邊小心翼翼地卷起袖子,大口地吃起雞蛋和土司,“但我們已經吸取了教訓,我們將繼續向前。”
梅森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人們,本地商務市場十分巨大: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美國人每年在餐館和商店的消費達到數千億美元。他認為,坐落于大街小巷的各種店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沒有被互聯網覆蓋的領域之一。數十年來,消費者都會徒步走進這些店面購物,然后用現金或信用卡結賬。
商家所能使用的工具十分有限,主要局限于手寫或電腦預訂系統、信用卡POS機和收銀機。而且,這一切都獨立運行。“他們雖然有銷售系統,但卻無法與預訂系統連接,也無法與在線訂單系統連接。”梅森說,“每一種解決方案都令他們深惡痛絕,以至于根本沒有時間考慮整合的問題。”
人們常常忘記這樣一個背景:梅森的商業模式在2008年可謂聰明絕頂,人們對Groupon的熱情似乎永不消退。最初,“公司有意把所有業務都放在芝加哥。”Groupon前COO羅布·所羅門(Rob Solomon)說。大約兩年前,梅森去了一趟西海岸。在所羅門的陪同下,他會見了Facebook工程主管麥克·斯科普洛夫(Mike Schroepfer)等業界名人。此后,梅森似乎堅定了“Groupon必須在硅谷設立根據地,以便招募優秀人才”的信念。
梅森對硅谷的關注也獲得了報答——谷歌于2010年11月斥資60億美元洽購Groupon。經過幾周的談判,梅森拒絕了,當初的那個決定至今令他難以釋懷。大家都認為他瘋了。“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你錯過了機會。”《60分鐘》記者萊絲莉·斯塔爾(LesleyStahl)在廣播中對他說。在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中,達特茅斯學院教授西德尼·芬克爾斯坦(Sydney Finkelstein)還將梅森列為“2010年最差CEO”,與英國石油前CEO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并列,原因正是他放棄了谷歌的巨額要約。
“生活不是為了錢,”梅森說,“我們之所以決定保持獨立,原因很簡單:我們只想掌控自己的命運。我們希望有能力下大賭注,冒聰明的風險,追逐我們認為真正重要的機會。”
上市前后風波不斷
拒絕數十億美元的收購意味著Groupon不得不向投資者證明,他的這一冒險舉動是正確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帶領公司上市。2011年6月,Groupon提交IPO申請,計劃以127億美元的估值融資7億美元。
該公司的壓力驟然增加。創業初期,那些永不消停的玩笑似乎還算是有用的營銷噱頭。“邁克爾的房間”這樣的古怪行為甚至頗具魅力,最多也不過是無傷大雅的鬧劇。而當Groupon啟動IPO后,潛在投資者和政府監管者卻笑不出來了。
Groupon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該公司正在經歷巨額虧損。“我從沒見過投資者對一家公司的負面情緒達到如此程度,很難找到看漲的投資者。”巴克萊資本股權研究總監馬克·梅伊(Mark May)說,他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互聯網。
推薦閱讀
要做“網絡時代化妝品第一品牌”,PBA還有多遠? 【電商樣本】時間是條長河。從1998年3月完成中國第一筆互聯網交易開始,電商企業風起云涌,生生滅滅,既有從1999年成立至今的當當網,也有舉巨資高調進軍卻只上線3個月>>>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b2b/20120713/7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