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灰色產業損害買賣雙方權益、破壞網購誠信評價體系
“我女朋友穿著你家的鞋子和我說分手。差評!”本周一,一條購物網站“差評”評語在微博中引發歡樂圍觀。因為和質量無關,淘寶店主哭笑不得只能連呼冤枉。不過,更多的“網購差評”卻無法讓人感到歡樂,甚至讓人憤怒。過去兩周,因為給賣家“差評”,買家收到壽衣、接到恐嚇短信、遭遇深夜電話的新聞頻現。而“抹黑”網店發一條“差評”300元,“洗白”網店刪一條“差評”也300元,有寶典有熱線的“職業差評師”和“職業刪差評師”的出現,則被業內人士視為行業拐點。以往貨不對板情緒不好引起的“差評”或報復,已經升級為可以牟利的“新職業”。
圍繞“網購差評”的灰色產業,除了損害買賣雙方的權益外,更扭曲了網絡誠信。而網絡購物評價體系的誠信缺口,也足以讓整體網絡評論遭遇信任危機。
“差評行業”,有熱線有寶典有規矩
幾天前,一則網購新聞引發了網友爭議。爭議主角是一位收到壽衣的買家。因為她之前給網店賣家“差評”,所以賣家報復性地快遞給其壽衣。最終,購物網站管理方屏蔽了賣家店鋪,這意味著所有買家無法通過搜索找到賣家的店鋪,處罰相當嚴厲。不過有很多網友懷疑,這其實是買家設下的“局”,所謂買家其實也不是買家,而是“職業差評師”。
所謂“職業差評師”就是專門給賣家打“差評”的組織或個體,以惡意“差評”為要挾手段,向網店賣家索要錢財;或受雇于某一網店賣家,以“差評”詆毀競爭對手的聲譽。有人發“差評”,也就有人刪“差評”,與“職業差評師”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所謂“職業刪差評師”。一位網店賣家表示,網店評價體系由“好評”、“中評”、“差評”構成,賣家靠買家評的“好評”積累人氣和聲譽,是網店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一條“中評”、“差評”就意味著信譽度降低,由此直接帶來的是收益的降低。
與以往幫賣家虛假購買或開馬甲賬號積累“好評”的方法不同,“職業差評師”和“職業刪差評師”以惡評威脅賣家的方式來錢更快。記者以“差評”為關鍵詞搜索某即時通訊工具中的小組。搜索結果超過200個,其中小組成員最多的近500人。這些冠以“差評先鋒”和“差評銷售”的群,有的甚至還有400熱線。記者打電話過去后,先聽到一段彩鈴“這里是某某網絡營銷公司……”對方接聽電話后則報價,發或刪一條“差評”都是300元。想要自己操作,給競爭對手加“差評”或者給自己刪“差評”,則有800元至1000元的“寶典”。對方還表示“有套餐可優惠”。
有幾分黑色幽默的是,“職業差評小組”告訴記者,“業內”有自己的規矩。比如,江浙滬的“差評師”一般不接單,怕“抹黑”長三角賣家而被當事人打上門來,因為網絡可以被追索,所以不安全。
“關系營銷”,折射網絡信息漏洞
已經積累了高信譽度的網店賣家,就是有幾個“差評”也會被稀釋,但是對于一般網店來說,連續幾個“差評”就等于宣布關門歇業。有賣家告訴記者,多數賣家面對“職業差評師”只能忍氣吞聲地支付費用任其宰割。“職業刪差評師”能把刪“差評”做成產業,不僅讓人看到網絡購物誠信評價體系的漏洞,而且折射出網絡評論生態的亂象。
有評論指出,一方面,留下實名和真實地址的買家,因為“差評”遭遇威脅,暴露出網絡購物系統的監管盲區。盡管網購是快遞物流配送,勢必需要買家留下聯系方式、姓名、地址,但是這些“公開信息”應如何使用,是否該設置使用范圍和查閱權限,相關管理方案目前都是空白。而“刪差評”工序的曝光,也讓更多網購買家擔心自己的信息安全。
一份網上的所謂“職業差評寶典”坦言修改“差評”需要通過買家的姓名、地址,反向“推出”其他身份信息,然后通過“各種關系”進入消費者發布“差評”評價的賬戶,再將“差評”刪除。“職業差評師”和“職業刪差評師”表示,不怕步驟曝光沒了生意,因為他們賴以盈利的其實是在灰色產業鏈上起到關鍵作用的“各種關系”,美其名曰“關系營銷”。而要拿到買家賬戶,“各種關系”中勢必涉及購物網站的管理人員。發布一條“差評”,賬戶就可能遭遇“公開”,有評論坦言如此一來“差評”實在“給不起”。
從“網絡水軍”發帖頂帖造勢營銷,到“微博互粉”定向關注,再到看似批評實際推銷的“尾鉤鏈接”,網絡評論特別是網絡批評已經“被發展”出太多的“廣告牌”、“污水池”。現在就連原本保護網絡信用、且最公開最干凈的評價體系,也成了灰色產業的盈利標靶。
“本團隊為每位客戶嚴格保密個人資料等,誠信經營,敬請放心!”某網絡貼吧中,這條“差評師”招募信息中“誠信”二字尤為刺眼,幾乎就是對當下一些網絡輿論的反諷。
推薦閱讀
昨天,華東政法大學法制新聞研究中心就近期“購房優惠卻被搭售1.5萬白金卡”、“買車須在4S店投保”、“房貸搭售保險”、“酒店婚宴指定高價婚慶”等關于“捆綁銷售”的社會熱點事件召開研討會。 2011年8月,上海的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購差評”:刪發皆盈利
地址:http://www.geekbao.cn/a/b2b/20120614/6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