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記得給好評呦!”
這句話對于習慣網上購物的消費者來說再熟悉不過。可眼下,他們在給商家作出評價的時候,可能需要仔細斟酌一番。
5月11日,一篇帖子在互聯網上引來圍觀。一名武漢女大學生發帖稱,自己在淘寶網上購買了一條外貿裙,由于對收到的貨物不滿意,在與賣家溝通無果的情況下,給了差評,此后,她莫名其妙地收到一件小孩的“壽衣”。發帖者認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壽衣”為上述賣家所寄,但此事疑為賣家報復。事后,她向淘寶網投訴,并向當地110報警。
該事件一經披露,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給差評,有驚喜!”不少網友直呼傷不起,“評價本來就是買家的權利,賣家做的不好,難道不能給差評嗎?”“就算是因買家過于矯情給了差評,但商家如此回應,做法實在是太惡劣了!”更有網友試圖通過極端的方式來“懲戒”該商家,惡意拍下其商品,導致商品下架,之后再以“缺貨”為由,向賣家要求索賠,迫使對方的生意無法繼續。
不過,也有“眼尖”的網友對這位“買主”的身份提出了質疑。有人挖出其過往的交易記錄,資料顯示,該顧客為一鉆買家,近3個月交易成功近200筆,近半年一共給出11個差評。有網友因此猜測她是一名“職業差評師”,即專門通過給差評來要求商家退款補償,并從中獲利。
5月14日,真相水落石出。淘寶網稱,經過技術鑒定,壽衣確為上述賣家寄出,這一行為已違反了有關“惡意騷擾”的規定,從即日起對該賣家實行包括店鋪搜索屏蔽在內的多種限制處罰,為期12天。此外,淘寶網認為買家的評價內容屬于客觀闡述,其并不是所謂的“職業差評師”。
據買家解釋,此次給差評主要原因是商家的態度不好。而對于之前給出的幾次差評,她表示,這些評價均采用真實身份登記,并不存在刻意“抹黑”誰。
事實上,消費者對于此類電子商務網站的評價系統并不陌生。當一筆訂單交易成功后,買賣雙方都會就交易情況選擇“好評”、“中評”、“差評”三類評價中的一個給予對方。這些累積的評價不僅決定著商家的口碑與信用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用戶購物的傾向。在現行游戲規則下,店鋪的評價越高,搜索排名就越靠前,隨之而來的流量就越多;反之,店鋪則有可能陷入“門可羅雀”的境地。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看似為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評價系統,卻有可能淪為某些不良商家逐利的工具。商家為維持自家信用等級而采取的各種拙劣手段屢屢見諸媒體。有的賣家不惜花重金為自己刷信用,有的賣家花錢雇人抹黑對手,還有的賣家在得到差評后,公布對方信息或是恐嚇對方。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網絡零售額已超過7500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今年有望突破10000億元。近年來,網絡購物以便宜、便捷等特性,捕獲了不少消費者的芳心,但由此產生的問題也不少,假貨盛行、打款不發貨、換貨難、退貨難、售后難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一旦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糾紛,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推薦理由:
消費者在給商家差評后,卻收到商家寄來的“壽衣”,這事兒聽起來確實有點匪夷所思。而在此之后,網友采取的“以惡治惡”的報復手段也并不足取。這件由差評引發的事件雖然只是個案,暴露出的卻是現行電子商務體系的漏洞以及少數商家道德誠信的缺失。其實,在現行信用評價系統中,買賣雙方互給怎樣的評價都是各自的自由和權利,但這個評價需客觀:一方面,買家給出的評價能夠如實反映商品的特性;另一方面,賣家應理性看待評價,通過來自買家的反饋,用以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此外,相關行業法律法規與監管也有待完善與提高。
推薦閱讀
記者今天從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法院獲悉,曾在去年年初引起輿論嘩然的“阿里巴巴詐騙門”一案,目前已經宣判,涉案的13名被告獲刑。 杭州濱江法院近日對該系列詐騙案進行宣判,6起案件中的13名被告人犯詐騙罪,分別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購差評引糾紛買家收到壽衣
地址:http://www.geekbao.cn/a/b2b/20120518/6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