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支付寶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旋即,在中概股遭國外做空機構做空的契機下,中概股步入了寒冬。而“支付寶”事件也再次升級,VIE歷史問題浮出水面。
VIE結構即協議控制,又稱“可變利益實體”,指離岸公司通過外商獨資企業,與內資公司簽訂一系列協議來成為內資公司業務的實際收益人和資產控制人,以規避中國商務部制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對于限制類和禁止類行業限制外資進入的規定。
在多年的實際操作中,VIE實質上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境外私募與境外上市的唯一途徑。
但“支付寶事件”后商務部的介入讓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陷入到了政策的不確定性當中。
VC、PE們的擔心退出通道受阻,海外做空機構頻頻出擊,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跌落至谷底……曾被資本奉若上賓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突然從天堂墮入地獄。
是在泡沫中消亡,還是在浴火中重生?在中國資本市場尚未對互聯網企業打開IPO大門之際,寒冬中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將何去何從?
中國互聯網業的2011年,注定承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時代主題。
支付寶控制權之爭
進入12月下旬,支付寶事件引發的余震尚在。
12月22日,外電報道,雅虎計劃將其持有的阿里巴巴40%股份減持至15%,涉及資金約120億美元。作為置換條件,阿里巴巴將建立一家子公司,并向其注入數十億美元現金。交易完成后,雅虎仍將擁有上述子公司的現金和資產。
報道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雅虎希望剝離該公司的大部分亞洲資產,同時收窄公司的重點業務范圍,除出售阿里巴巴股權外,還將出售旗下雅虎日本35%的股權,估計涉及資金約60億美元。該兩項資產交易所得資金約170-180億美元,按雅虎流通股12.5億股計算,約為每股14美元。其中一部分現金將通過首次派息或股票回購的形式支付給股東,其余則將用于改善雅虎的互聯網業務業績。
就在12月初,就有傳言稱“阿里巴巴希望以低于130億美元的價格回購雅虎持有的40%股份。軟銀、銀湖資本、TPG Capital等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參與其中”。
盡管雅虎作為門戶網站的沒落之路似乎不可逆轉,雅虎陷入被收購傳聞已非首次,但阿里巴巴對于雅虎持有的40%股份卻是志在必得。
這一切要源于2011年上半年的“支付寶事件”。
據5月11日阿里巴巴遞交的SEC文件披露,馬云擅自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支付寶的所有權,轉移到馬云和謝世煌全資擁有的內資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名下。
6月14日,馬云公開表示,此舉是為了幫助支付寶獲得牌照,并將“協議控制”(即VIE)公之于眾。擁有無限光環的馬云一夜之間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隨后,商務部的正式介入,讓VIE問題風聲鶴唳,境內外資本市場對中國VIE前景普遍擔憂,投資收緊,中國互聯網企業估值不斷下挫。
盡管易觀國際互聯網分析師張颿對本刊記者表示,“證監會結合商務部和銀監會對這類市場進行監管,不會阻止這個模式,但是會加大限制,審核力度的加強等會對將來創新企業的上市造成一定的困難。”但隨后,眾多互聯網企業上市后即遭破發的命運以及赴美IPO折戟,讓很多VC、PE擔心先前的投資能否最終得以安全退出,“曾經的資本盛宴或將終結”。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b2b/20120211/2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