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對港交所、對香港市場都非常重要的改革。”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下稱“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
3月11日,港交所宣布將從今年第三季度起,在證券市場推行標準按金制度和浮動保證基金,向香港結算全部結算參與者收取的按金日均增加約7.52億港元(由28億港元增至35億港元),浮動保證基金日均增加約12億港元。
港交所同時宣布了其他風險管理改革措施,包括修改證券及衍生產品市場的壓力測試假設,通過期貨結算公司或然墊款資金分擔其參與者每日應付浮動儲備基金供款的50%以及修訂聯交所期權結算所的抵押品假設等,其中,新的抵押品假設將于今年第二季度實行。
在新體制下,港交所風險管理資金將從唯一防線變成最后一道防線,風險得到有效緩沖。
防線從一到三
“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李小加表示。新的制度安排將改變港交所風險管理資金作為唯一防線的情況,增設按金和保證基金兩道“大堤”來抵御風險。
港交所現行的風險管理措施過去20年一直未有改革,在現行體制下,香港結算參與者無須繳納按金,損失由全部參與者共攤,保證基金則保持固定規模。僅雷曼失責事件就讓港交所損失近1.6億港元,保證基金只剩下2.45億港元,而雷曼當時還未列入十大券商。
事實上,國際同行倫敦結算公司(LCH.Clearnet Ltd)、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均已實施按金制度(非共享模式)。
改革后,“用者自付”標準按金制度將成為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為保證基金,將過去固定規模的保證基金改為浮動保證基金,其規模將隨市場變動而變動。
“(浮動)保證基金的規模是動態的。”李小加解釋,基金規模是根據市場交易量的大小以及市場波動的情況等因素計算所得,以過去3年的數據模擬,保證基金最高達13億港元,而且在市場風險降低的情況下,保證基金的資金將回到結算參與者手中。
推行新制度后,占市場比重前10名的結算參與者需繳納的按金最多可能增加2.01億港元,其所需支付的額外浮動保證基金供款在4400萬港元至6700萬港元之間。
“影響最大的一個券商,以前一分錢不用付,現在按金要付7億港元(某一交易日)。”李小加表示。
在新體制下,港交所風險管理資金將從唯一防線變成最后一道防線。李小加表示,為進一步加固抵御風險的能力,港交所擬將這部分資金規模從現在的32億港元提高至40億港元。
流動性問題待解
“這件事情得到了市場最廣泛的支持。”李小加表示。
與延長交易時段激起反對聲音相比,此次風險管理改革得到了業界的大力支持。港交所咨詢總結顯示,香港結算、期貨結算公司和聯交所期權結算所回應咨詢的結算參與者中,表示全力支持所有建議的參與者的占比分別高達72%、72%和77%(均為占市場比重)。
“香港460多個券商,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券商,他們給市場整體帶來的風險是非常有限的。”李小加表示,此次方案為顧及中小券商的資金壓力,對全部香港結算的結算參與者提供豁免額,按金和浮動保證基金豁免額的上限分別為500萬港元和100萬港元。
港交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每日平均約80%的香港結算參與者毋須支付按金或就浮動保證基金供款,其中,約一半參與者將完全不受新措施影響。
此外,期貨結算公司的或然墊款資金將用于分擔期貨結算公司參與者每日應付浮動儲備基金供款的50%,平均超過90%的期貨結算參與者要支付500萬港元或以下的額外浮動儲備基金。
盡管引入多項優惠措施,港交所結算參與者仍然面臨資金壓力。
李小加透露,由于保證基金和儲備基金供款的流動性無法達到香港證監會對速動資金的要求,這部分資金可能無法計入券商的速動資金,使券商面臨更高的資金要求。
“市場這么支持這個改革,我們會做一切能做的。”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仍在就是否可以提高這部分資金的流動性等方面與證監會溝通,預期3個月內將有最終結果。
推薦閱讀
準存調整主要對沖外匯 周小川認為,現在準備金率下調的空間還很大,但是否使用這一工具,要看市場流動性的情況,考慮外匯占款、國際收支平衡和對資本流動產生的影響。 3月12日上午十點,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43/20120313/3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