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尖山村內的一處“墊地”工程石碑,但近3年里,該處地塊未見任何“填谷造田”的跡象和成果。

《尖山村志》上有一張題為“規模宏大的墊地工程”的圖片,時任村支書的苗增民“站”在一片綠油油的麥地上。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回訪過程中還發現,此前曾以“墊地”為名開展的“采礦廢棄地復墾”項目已成一紙空文。
2011年3月25日,記者在北尖山村內一處設有“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的場地邊看到,該區域內沒有任何墊地作業人員和設備。石碑上的“工程說明”寫道:“本工程是為落實武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紀要)2008第37號文件精神,為我村造田工程,工程設計土石方量23.8萬立方米,尾砂充填量為152.75萬立方米,工程預計五年,工程竣工后可新增土地164畝。”
一年多后,記者再次來到該處石碑附近走訪,該區域內依舊沒有任何墊地造田的動作,也沒產生任何墊地的成果。
離該石碑不到100米的地方還立有另一塊同樣內容的石碑,但周邊除了兩個尾礦庫外,不見任何農田。倒是在村東的一處“北尖山村填溝造地工程”的石碑旁邊,有一塊略顯平整的土地,但這塊地上面只零星地長著一些野草,沒有任何作物,也不見村民勞作。
多位村民告訴記者,之前村里從市里拿到的關于墊地的會議紀要,其實就是為那些無證開采的礦點提供一張“護身符”。一位曾承包過一處無證開采礦點的村民告訴記者,2009年9月,在得知村里拿到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復的墊地項目后,他所承包的礦點便和村里簽訂了一份協議,“村里把我們礦點作為墊地工程的一部分,我們按毛收入的20%向村里交錢”。
據該村民介紹,他了解的情況是,有五六處無證開采礦點與村里簽訂了類似的“墊地”協議,其中就包括苗金河當時承包的那處無證開采礦點。
記者了解到,2009年8月,北尖山村村委會以“采礦廢棄地復墾”的名義向武安市國土資源局申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此后,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準了北尖山村村委會提出的總面積為296.6畝(其中新增耕地面積為200畝)的立項申請,開發整理期限為一年。
“從2010年6月開始,村里不管墊地這個事兒了,國土所查得也嚴了,我們礦點白天就不干活了,都是晚上偷偷干。”上述村民說。
在去年3月2日的礦難發生后,北尖山村內的所有明采礦點都已停止了作業。而所謂的“墊地”工程也沒有了動靜。
不過,北尖山村于2011年8月印制的《尖山村志》卻寫道:“2009年,在大山墊地20畝。2010年,在大山墊地160多畝。尖山村的墊地工程仍在施工中……”
2010年2月出版的《武安人》一書收錄了一篇對苗增民的人物特寫,其中提到,“苗增民出資400多萬元,準備造田1000多畝,目前已經還原土地200多畝”。
2010年5月14日,武安電視臺播放的“藝苑鄉音”節目介紹了北尖山村的墊地項目進展:“該村投巨資在村外山坡地和塌陷地實施墊地工程,現已完成500畝。此項工程僅車輛油耗每天就要支出10萬元。預計3年后,這片荒山坡地將變為千畝良田。”
苗增民和苗現軍都告訴記者,目前,北尖山村已完成墊地150畝,在村西北的白馬山風景區的旁邊。但多名村民告訴記者,那塊地早在2009年前就已經墊成了,且墊地的費用是由玉石洼鐵礦承擔的。
對記者提出的在村東邊“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附近的墊地工程為何不見動靜的疑問,苗增民的回答是,上述工程需要用礦渣填溝,目前還沒開始。之前武安市國土資源局批復的項目并不包括這一地塊。
6月7日下午,記者致電武安市國土資源局土地開發管理中心了解墊地項目的審批程序,但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科室里的工作人員都下鄉去了。
記者在《尖山村志》的彩頁上看到,專門有一張題為“規模宏大的墊地工程”的圖片展示墊地的成果,時任村支書的苗增民“站”在一片綠油油的麥地上——不過,明眼的村民指出,那是一張經過后期處理的“懸浮照”,“尖山村從來沒有這么一塊地”。
對此,苗增民的解釋是,這塊地就是白馬山風景區旁的那150畝地。“當時是冬天,地里種著蕎麥,還沒長起來,是后期把地的顏色給做綠了的。”他說。
推薦閱讀
剛滿30歲的李聰娜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僅26歲的“科研青年近衛軍”,馳騁信息網絡領域,頻頻“沖頂”,令這個領域的專家們刮目相看。 2011年5月,才29歲的李聰娜作為蘭州軍區某部第一位女科室主任走馬上任。當時,她所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村支書“懸浮照”真相:墊地造田空中閣樓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20610/6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