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在官網掛出了《廣電總局電影局關于促進制片發行放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指出,“為進一步平衡電影制片與發行放映的利益分配水平,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電影投資與回報體系,并參照國際慣例,電影院對于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賬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把“意見”看成是廣電總局對于之前《金陵十三釵》事件的后續表態,有人認為這是政策向制片業傾斜的信號,也有人指出政府在尋求電影市場發展的動態平衡。但細察“意見”條文,其最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有二:一是將電影的貼片廣告經營權由片方轉移到了影院,二是在規定影院的票房分賬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的同時,為片方要求提高比例提供了法理基礎和想象空間。其余如關于“影院地產租金建議不超過年度票房15%”等“意見”則有些近似經營風險的友情提示。
達成妥協各方都贏
日前,《金陵十三釵》片方新畫面聯手發行方因不滿當前電影最低票價和分賬比例,要求提高最低票價上限和分賬份額。全國8大院線遂起發難,欲集體“封殺”該片。后在電影局領導出面召集下,各方達成“妥協”。從結果來看,至少在5億元票房內,無論是分賬比例還是票價上,新畫面都基本上實現了原定的目標。新畫面董事長張偉平定下的《金陵十三釵》票房目標是10億元,雖然對此院線方面并沒有表示“定能達到”,但也均認為該片票房絕不會止步于5億元,而5億元之后的院線方分賬比例甚至比目前慣用的57%還提高了兩個百分點,這也促進了影院對該片放映排場的積極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其他影片的排片空間。
分賬比例斗爭不斷
事實上,在國內電影票房分賬比例一直在片方與院線的斗爭中完成:1994年,中影公司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先后發行了《亡命天涯》等進口大片,并以制片方35%,院線(含影院)65%的比例分賬,開始實行票房分賬。至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張偉平提出片方在分賬比例上從當時行規的37%左右提高到39%左右,這也是院線制改革以來首次由片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到《十面埋伏》再提到41%,《滿城盡帶黃金甲》提到43%,并直接催生出廣電總局電影局2008年底頒布的《關于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提出“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43%”。
關鍵拍出優質電影
幾乎是張偉平一個人的戰斗,卻為中國電影制片方提高了近10%的分賬比例。由此可見,雙方的協商更像是實力強弱的博弈,而非所謂的尋求“公平性”。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才是真實的寫照。關于分賬比例,主管部門有過不少規定和指導意見,但在過往的實際執行過程中,能拿到43%的都是真正的大片,而有些低成本或低質量影片為了能進院線,給出的分賬比例甚至低于40%。
“意見”一出,電影投資人歡欣鼓舞,仿佛春天已經到來。但有市場人士指出,姑且不論“意見”在具體實施中會打多少折扣,如果不在電影創作本身下功夫將票房做大,而僅僅是為可以多分“三五斗”而興奮,那么中國電影將很危險,而中國觀眾將很痛苦。(羅震光 孫佳音)
推薦閱讀
昨天(4日),好萊塢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在北京出席媒體見面會,并與中國演員夏雨、導演張楊、羅伯特麥基著作《故事》譯者周鐵東舉行了小型論壇。麥基提醒中國編劇,千萬別在臨死前因只有名利寫作喪失靈魂而后悔。 記者>>>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11205/1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