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這兩天報紙上醒目的“限娛令”標題一度讓56歲的退休女工周曉玲有些擔心:自己鐘愛的一個相親類真人秀電視節目是不是會被停播?“那可是我每個周末必看的節目。”她說。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本周二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從2012年1月1日起,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同時對部分類型節目播出實施調控,以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
這一文件被簡稱為“限娛令”并迅速占領了各種媒體的顯著位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在隨后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這一簡稱不準確,簡單用“限娛”的說法,容易引起人們誤解。
這位發言人表示,《意見》主要是針對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部分上星頻道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格調低俗、形態雷同等傾向而制定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據國電總局收聽收看中心統計分析,目前中國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19:30—22:00內播出的娛樂性較強節目每周總計126檔,主要包括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游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等。平均每個頻道每周播出這些類型節目3.7檔,平均每晚有17檔該類節目同時播出,節目形式雷同造成電視資源浪費。
對此,周曉玲深有體會:“有時候拿著遙控器按一圈,不是選秀就是家庭糾紛,要么就是沒完沒了的廣告,很煩人。”
山東的鄧先生有著另一種煩惱:前不久某電視臺推出的一檔體驗型競技節目讓喜歡運動的一家老小難得有不搶遙控器的時候,可是沒過兩期,本應提倡健康和運動精神的節目,偏偏找來一群“比基尼小姐”打打鬧鬧。
“一家人坐在那里真的好尷尬。”他說,以這樣的方式博收視率,實在不妥。
事實上,近年來對于一些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的指責聲不斷。一些節目為爭得關注,不惜降低格調,以展示丑態、病態刺激觀眾、肆意惡搞;有的熱衷傳播緋聞軼事,甚至編造故事、假冒當事人,被揭發和投訴的案例時有發生。
“我們被包圍在一個娛樂化的空間里,真正需要的想要的信息全部被娛樂淹沒了。”洛陽交通廣播主持人段華說,底線很低的節目充斥熒屏,大量民生新聞也開始泛娛樂化。
北京大學中文系08級本科生楊祎告訴記者,現在娛樂節目太過泛濫、低俗、虛假化,費錢費力又沒用,最可怕的是可能引導一種錯誤的社會價值。
長沙市芙蓉區蓉園小區的李小姐則認為,嘻嘻哈哈甚至瘋瘋癲癲的節目可能一開始能吸引眼球,但看多了就不是娛樂,而是厭煩和疲勞。
同質化的電視節目不但讓觀眾無法忍受,也扼殺了電視從業者自身的創新意識。往往是某家電視臺的一檔節目火了,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多家電視臺的同類節目扎堆出現,形成一家創新、多家模仿、觀眾厭煩的惡性循環。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教師徐帆認為,中國的電視體制是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劃分,因此電視臺總數較多,此次新規無疑能夠在行政控制角度減少同質化的現象。
湖南衛視新聞發言人、副總監李浩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表示,新規的出臺對于中國電視行業來說,是一次加強內容升級改造、提升內涵和品質的機會,相信將促進電視行業朝著更加主流、更加積極、更加健康的方向良性發展。
“整個中國電視競爭格局也許將再次洗牌。”徐帆說,新規將有益于生產能力領先的衛視,而沒有機制和團隊跟進支持的衛視會變得更差,甚至連抄襲借力的路都被斷掉,這或許會引發有實力的廣電集團介入和跨區域參與相對弱勢的衛視平臺的市場化經營,改變當前電視業態。
也有專家和學者指出,抵制低俗和過度娛樂化不能只靠職能部門的行政管控,畢竟任何規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社會風氣的滌蕩是一項巨大又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記者 任沁沁 劉剛 明星 顧燁 吳濟海,實習生李杭媛采寫)
推薦閱讀
根據管理意見娛樂節目每周不能超過兩檔的要求,2012年,湖南衛視黃金檔綜藝節目將保留周末的兩檔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管理意見正式實施后,浙江衛視將保留《我愛記歌詞》和《中國夢想秀》兩檔>>>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新規防止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引熱議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11028/13495.html
樂購科技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樂購科技進行文章共享合作。

網友評論(點擊查看更多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