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曉東
做“土記者”的父親帶我入了新聞的門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想得最多的問題,或者說最讓我感到“糾結”的問題是:新聞在哪里?
我大學的專業是高分子材料,和新聞完全不搭邊。當然,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張白紙”。我的父親是我新聞職業生涯的領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鄉村初中的語文老師,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新聞。他從20多歲給縣廣播站投稿開始,40多年來一直癡迷于“業余通訊員”這個他認為“最有意思的職業”。直到現在,人們還經常看到他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廣闊的田間地頭。他總是在自行車把手上掛個包,隨時準備掏出里面的鋼筆和本子,記下他認為是“新聞”的事兒。然后熬個夜或者起個早,把稿子寫好,傳到電臺和報社,之后就是準備在廣播里聽到或者在報紙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種幸福的期待,伴隨了他40多年。
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因此從上初中開始,也試著給縣電臺投稿,有不少稿件還得過獎呢!到了大學,我更是成了校報編輯,后來還當了一段主編。
盡管如此,剛到報社的時候,還是搞不太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新聞。我的第一份工作,是1997年7月回江蘇老家的縣報《靖江日報》當記者。記得開始的一兩個月有點找不到方向,除了領導派活,自采稿很少,因為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新聞。那一陣還挺苦惱,于是,每天晚上騎自行車15公里,回到農村家里,向父親請教。我還清楚地記得,昏黃的燈光下,我們兩人打一盆熱水,一起泡腳,然后他興味盎然地和我講什么是新聞,往往是水完全涼了都渾然不覺。他記憶力很強,腦子里記了很多好新聞,他不但能把標題一字不差背下來,里面的主要內容也都記得。他這種“案例教學法”對我幫助很大,漸漸地,我對什么是新聞有了一些認知。
“多往農村走走,多到基層看看,那里是新聞的富礦。”父親這樣反復叮嚀。他還說,農村的孩子生活條件雖差,但將來這個經歷對你來說就是一份財富。這句話一開始并不理解,而現在回過頭細細品味這句話,我從心底深深敬佩我的父親。
經常走基層、跑農村,讓我不再為“新聞在哪里”而“糾結”
在《靖江日報》的那幾年,我確實按照父親說的經常往農村跑。一開始是自行車,后來有了一輛小摩托。果然,我的稿件越來越多,得到報社領導表揚的稿件也越來越多。雖然過去了10多年,但我還記得當時寫過的不少稿件:《農民進城訪餐桌》《農民“合股”養長江》《農民“合股”培育“土專家”》《一根瓜藤上,為何結出喜和憂》……無一例外,這些讓我記憶猶新的稿件,都是來自農村的報道,主角都是農民。這些稿件,在市里、省里甚至國家級的好新聞評選中都得了獎。
走基層,跑農村,讓我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我再也不用為“新聞在哪里”而“糾結”了,我成了發稿“大戶”。
到了基層才明白,我們對這個社會了解得太少了
2001年7月,我應聘到了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繼續做記者。印象最深的還是2002年的初夏,我跟運垃圾一晝夜的經歷。
為了解大上海的生活垃圾都去了哪里,又是怎樣處理的,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凌晨5點剛過,我爬上了上海市楊浦區平涼路街道環衛所的一輛環衛車。清過幾處垃圾箱后,環衛車已經裝滿,便徑直向蘭州路垃圾中轉碼頭駛去。到了碼頭,一開車門,一股垃圾的腐臭味撲面而來,讓我呼吸困難。于是趕緊回到車上,又跟車跑了一圈,想讓自己適應一下。等再回到碼頭時,向南匯老港處置場運送垃圾的船隊準備起錨了。我趕緊跳上第一艘船。7點10分,船隊起航。8條垃圾船在拖船牽引下,沿著黃浦江緩緩向南。晚上8點10分,船隊經過整整13個小時的航行,終于抵達位于東海之濱的老港處置場。
第二天又起了個早。6點鐘,天下著小雨,我掀開船艙的頂蓋,把頭探出來。我的天!一股腐臭味差點把我熏昏,好一會兒才緩過來。稍稍適應后,我爬出船艙,上了碼頭,放眼遠眺,一望無際的垃圾處置場呈現在眼前。從上海送來的垃圾,終點就在這里。
我還看到了震驚的一幕:在令人窒息的垃圾山里,一群看不清嘴和鼻子、只露出眼睛的人在與推平垃圾的推土機賽跑,從抓斗前搶下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動作麻利地塞進麻袋。
那次采訪對我的觸動特別大。我們常常會覺得,記者看得比別人多,聽得比別人多,知道的也一定比別人多。實際上,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少了,對社會了解得太少了。不說遠的,就那些天天都會出現在我們視野里的人,比如環衛工、灑水工、交通協管員,我們知道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嗎?我們知道他們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嗎?我們知道他們的憧憬、期待嗎?
接地氣,記者才會有靈氣;接地氣,稿件才會冒熱氣
這幾年,我的工作又經歷了兩次調整,2007年4月,我從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調到江蘇記者站;2009年8月,我又調到現在所在的新聞協調部。工作的部門和地方變了,但是我一直記著父親對我的叮嚀,一有機會就到處跑。
現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給新聞采訪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要寫稿,還是要到現場。“不到現場不寫稿”,這是經驗,也是教訓。網上扒別人的東西,侵犯知識產權不說,十有八九要出事。君不見,現在的失實報道越來越多,這足以讓新聞工作者警醒。
2011年春節前,我參加了新聞戰線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我和同事一起去了新疆。想起采訪中的一幕幕,我的眼眶竟有些濕潤了。
為什么會動情?因為走了這一路,和那片土地,還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其實,走基層,不僅僅是采訪、寫稿和了解國情、體察民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只有真正走近群眾,走進群眾的內心世界,樂群眾之所樂,憂群眾之所憂,才能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沒有真情實感,空發一通感慨,那就成了矯情,或者說是無病呻吟,既打動不了別人,也打動不了自己。
記者永遠不要成為“雙腳離地的安泰”
實際上,基層并不完全是個地理概念。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走近群眾,就是走近基層。
14年了,很多經歷漸漸淡忘,印象最深的、讓我一回想起來就心潮澎湃的,還是那些走基層的經歷。也許,走基層的時候,經歷并不總是愉快,比如,在擁擠悶熱的火車車廂里,在別人的座位底下直挺挺躺了一晚;比如,被采訪對象拒之門外,在寒風中站了好幾個小時,希望他回心轉意……然而,當我今天再回憶起這一切,心底卻是一份暖意,或許,還有些許豪邁!
一轉眼,到北京總社也已經兩年多了,說實話,現在出去采訪的機會沒有以前多了,做很多稿件編輯和新聞策劃的工作。
但平時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要盡可能抽出時間去基層采訪。前不久“走轉改”活動一啟動,我就和同事一起到河北的農村調研。最近,我又給自己列了一些調研選題,只要時間允許,隨時準備出發。
從我內心來說,確實有種危機感。我們黨反復強調,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其實,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危險同樣也是脫離群眾。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安泰的巨人。他力大無窮,所向披靡;但是,一旦雙腳離地,他就立即失去了力量,變得不堪一擊。他所有的力量之源,都來自大地母親。其實,新聞工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脫離了人民群眾,我們就像雙腳離地的安泰,沒有了力量。我們永遠不能成為雙腳離地的安泰。(作者是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研究策劃室副主編)
推薦閱讀
時隔三年之后,中國海軍首次赴遠洋護航的新聞早已埋沒在不斷涌現的新聞中,被人們所遺忘。幾乎每次護航,編隊附近都會發現可疑小艇,遇上海況較好的天氣,我們則會遭遇不同批次小艇的輪番襲擾。>>>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11028/13472.html
樂購科技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樂購科技進行文章共享合作。

網友評論(點擊查看更多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