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熱播影視劇里中山裝、旗袍等頻頻出鏡,再度引發人們對于“國服”的討論。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國服”?當代中國需要“國服”嗎?堪當“國服”的服裝應具備哪些要素?……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服裝學科的知名專家。
“國服”要不要穿
“服裝會說話,服裝中蘊藏著政治、經濟、文化、民俗乃至個性品位等豐富的信息。”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包銘新長期從事服裝史論研究,他認為,“服裝是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國服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服飾,通過服飾穿著,可以從視覺上展示國家、民族、個人的特定身份。”
中國歷史上,自東漢開始,各朝都有類似《輿服志》等關于服飾制度的記載,到民國年間都未間斷。包銘新介紹,過去封建王朝用服裝來區分人的等級、權位,伴隨政權更迭,服裝規范也隨之而變。辛亥革命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提倡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反對用制度性的服裝來區分貧富貴賤。因此,除了在少數行業部門,如軍隊、郵政等有職業著裝要求之外,舊有的服裝制度逐漸消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參與重大國際交流活動、重大節事活動日漸頻繁,大眾的著裝要求、品位逐漸提高,希望通過服裝突出國家身份和個性品位的需求逐漸上升,“穿什么,怎么穿”,每每讓人頗為躊躇。
2006年的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就曾以“和諧·時尚·國服”為題搭壇,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最近幾年,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紛紛向“兩會”提交設計“國服”的提案。
與此同時,是否需要“國服”的話題,依舊存有爭論。有反對者認為,在現今文化發展階段,服裝的潮流可以引導,但是提倡單一標準的“國服”則完全沒有必要。
什么能叫做“國服”?
服裝,是一種獨特的符號。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奧黛,印度有紗麗……這些服裝以其濃郁的民族風韻展示了一個國家的魅力。在哪些場合穿著“國服”,也往往成為態度、立場的無聲表達。那么,在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遼闊的中國,哪種服裝堪當“國服”?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國服”。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卞向陽介紹,中山裝是西化的新中裝,卻比西服更為簡便,除了不用打領帶,對里面的穿著要求也不高,是一種“好看、實用、省錢”的功能性制服。辛亥革命后頒布的《服制條例》,雖未將其確立為中華民國禮服,但是政要名人和國家公務人員的穿著使其大為風靡。卞向陽告訴記者,中山裝的推廣,在當時還具有特殊的經濟意義。根據規定必須采用國貨面料,對當時紡織業的發展也是不小的提振。時至今日,不少重要場合里中山裝仍然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不過這只是“國服”候選之一,被許多人認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感的長身旗袍,在1929年的《民國服制條例》也曾被選定為“國服”,同時入選的還有一套上衣下裙。由馬褂演變而來的唐裝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此外,近年來一些地方舉行的成人禮、謝師禮等儀式上,也常會看到漢服等各種其他服裝的身影。
凡此種種。不少人會問,假設要推選“國服”,誰能當此大任?在包銘新看來,中國的“國服”用任何一種已有的形式都不能代表,“中國的‘國服’應該是一個系列的服裝,既要在款式、圖案、色彩等方面體現鮮明的中國元素,還要根據不同場合、時間、對象分類穿著。”他坦言,眾口難調,尤其是在彰顯個性的當代中國,推行“國服”必須充分考慮民族的多樣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傳統與時尚、民族特色與國際化等問題也不容回避。
推薦閱讀
昨天(26日),北京電視臺《我的北京我的春晚》在西單大悅城正式啟動地面選拔活動。選拔組委會表示,本次活動是為龍年北京電視臺的系列春晚(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環球春晚、網絡春晚、政法春晚、鄉村春晚)直接>>>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22/20111028/13454.html
樂購科技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樂購科技進行文章共享合作。

網友評論(點擊查看更多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