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讓聯想集團CEO楊元慶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是,常常有人張冠李戴,將聯想投資最新的投資動向拿來問他,讓他很多時候哭笑不得。外界對于聯想投資在聯想家族中的角色一直有所混淆,尤其是在其母公司聯想控股也開展多元化的投資業務時,這種混淆顯得更加頻繁。這也促使了柳傳志、朱立南等人決定為聯想投資更名的決心。
于是在2月16日,聯想投資舍棄了創立伊始就使用的公司名稱,啟用了嶄新的名頭——君聯資本。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一再強調,改名只是為了區分聯想控股、聯想集團,除此之外,新的君聯資本的本質依舊是原來的聯想投資。這對于尚缺乏一鳴驚人知名案例的君聯資本而言,也是其有意識地尋求改變多年來謹慎保守的作風的一個插曲。
減弱的聯想烙印
大約在一年前,聯想投資內部就已經開始籌備起了更名的事宜,并請來了專業品牌顧問公司,重新梳理新名稱的品牌內涵,向被投企業解釋更名原因,連平素少有露面的朱立南也多次與媒體交流等等,這都足以顯示出要舍棄這個沿用了十一年的公司品牌著實不易。事實上,“聯想”的品牌在國內外都有十足的影響力,這在聯想投資的發展歷程中亦起到了重要作用。
智基創投總裁陳友忠也透露,聯想投資最初成立時也曾糾結過是否要用“聯想”的牌子。“聯想投資在最開始做創投的時候,去海外能夠募集到基金都是因為別人信任‘聯想’的能力。”朱立南稱,君聯資本得到了聯想系資源的全力支持。
不僅僅在募資方面,聯想的品牌也往往成為聯想投資在投資項目時許多企業所看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和聯想綁定在一起后,更容易獲得地方政府的信任和優待。
用朱立南的話說,除了錢和人都是聯想控股給的外,君聯資本的核心價值觀都是出自于聯想。曾經身上有著非常厚重的“聯想烙印”,而現在來看,這種“聯想”的印記正在漸漸減少。
君聯資本第一期的美元基金3500萬美元全部都是來自聯想控股,聯想控股是最初唯一的LP,而現在,隨著君聯資本LP的增多和基金規模的擴大,聯想控股的資金在單期基金中的占比已經大幅度降低。
最初君聯資本是在大IT行業內四個領域展開投資:電信網絡設備、企業應用軟件、IT服務、半導體芯片設計,這些正是IT產業背景出身的聯想系的老本行,而現在它的投資范圍已經大量擴展到了多個非IT領域,現代服務、醫療健康、消費品、清潔技術、先進制造等。據了解,目前,TMT領域的投資金額已經僅僅占到君聯資本總投資額的四成左右。
君聯資本創立最初只有三個人,全部來自于聯想集團,盡管其人才培養機制上也沿用了柳傳志的“高級管理人才主要依靠內部培養”的思路,但事實上,君聯資本從聯想系外部獲取的高管人才已經大幅增加。君聯資本合伙人、首席投資官陳浩稱,現在的14個合伙人中,已經僅有5個出自于老聯想。
背靠大樹好乘涼,君聯資本對老聯想的招牌表現出了糾結的心態,雖仍舊在聯想家族的體系下,控制權、文化等諸多方面依舊和老聯想一脈相承,但是,“君聯資本也希望能夠有更加專業更為獨立的形象呈現給外界”,陳浩稱。
但外界對名稱的誤會一次次讓朱立南啼笑皆非。當聯想控股傳出領軍農業投資的消息,有董事會成員詢問朱立南怎么搞農業去了。“不管是聯想投資,還是聯想集團,境外媒體就直接翻成Lenovo,因為Lenovo在全世界影響比較大,所以會有很多混淆。另外聯想控股也在做核心資產的投資,雖然投資行為不一樣,但是如果一直用的話,還是會有些別扭。”朱立南開始覺得別扭起來。
在和柳傳志商量并得到認可后,聯想投資開始進入了更名的籌備期。將近2年時間,做了很細致的溝通和調研,最終決定更名為君聯資本。
謹慎者謀變
改變的還不僅于此。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聯想投資曾提煉出一個四句十六字的文化理念,最后一個原來是“創業精神”,而在去年,這一句也被稍做改動,取而代之的是“創新精神”。一字之差,卻顯示了聯想投資在十余年探索之后對自身新的理解與詮釋。在一定程度上,聯想投資希望擺脫一直以來留給外界的“謹慎保守”的形象而能夠變得更大膽,步子也能邁得稍大一些。
聯想投資前兩期基金已經基本到期,年化收益率約為30%。但在眾多業內人士的眼里,聯想投資是個名副其實的謹慎者,多年來不論是發展戰略還是投資策略都非常謹慎。
很多狀況被用來佐證,君聯資本成立十一年來,一直處于行業第一梯隊,但截至去年年底,共募集了五期美元基金和兩期人民幣基金,規?偣蚕喈斢130億元,這樣的資產管理規模增長速度在業內同比并不能稱得上快。而在國內基金同行在區域渠道布局上快馬加鞭的同時,君聯資本在區域渠道的擴張上也顯得有些謹慎,自2003年開辦上海辦事處后,也才在去年于武漢開設了第二個區域性辦事處。在去年結束的人民幣二期基金35億元的LP中,除了聯想控股和社保基金各投資了10億元外,也都是國內機構投資者,民營企業、富有家族等這些已經成為很多同行目標LP的群體則并未受到聯想投資的青睞。
一般而言,PE投資時更側重于發現問題,而VC則理應更注重發掘機會。對于風險投資而言,對風險更強的承受能力往往也就意味著放大了潛在的收益。但君聯資本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都更如一個風險厭惡者。
而讓朱立南等人非常遺憾的是,君聯資本至今尚未發掘到諸如國外google、facebook,國內百度、騰訊等這種一鳴驚人并帶來驚人回報的項目,這也和君聯資本素來謹慎的作風不無聯系。錯過了俞永福的UC WEB應該算是一例,而京東商城或許又會是另一例。
其實君聯資本在很早的時候便和劉強東有過接觸,但當時君聯資本顯得過于謹慎,早年其投資的卓越后被亞馬遜收購為其留下了陰影,讓君聯資本對電商平臺類公司持并不樂觀的態度,最終與京東商城也失之交臂。
外界一直認為,君聯資本的這種謹慎風格與其本身源自于“賣十塊錢只能賺到兩毛錢”的實業背景出身有關。朱立南、陳浩等人都未否認君聯資本謹慎風格的事實,并坦言正在尋求著一些突破。
陳浩也坦言,在投資決策委員會上,他是最為“消極”的,原因就是在于“令人驚喜的項目太少,能夠賺一些錢的項目太多”,他也認為,由于君聯資本強調團隊合作,其投資決策機制是所有合伙人共同參與決定的,現在合伙人眾多,在一些項目的評判上也往往會變成“挑刺”的更多,這也使得他們在項目投資上也形成了謹慎的風格。
“我一直讓他們能夠更大膽一些。”朱立南直言。對于君聯資本而言,現在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實際上已經倍增,最初基金規模較小,連拿出較少的投資金額也不敢輕易去承擔風險,但現在基金規模已經倍增,自然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對于早期項目的投資也能更有空間。
因此,從后期的美元基金開始,君聯資本也開始有意識地加大了在初創期項目的投資,并專門在四期美元基金后改變了以往的投資決策機制,即在初創期項目的投資上,只要有兩個合伙人同意便可以投資,而非所有合伙人共同參與決策。
推薦閱讀
華爾街的“行尸走肉”>>>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219/3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