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最后一家沖洗和曬印柯達膠卷的店家宣布停止收件,曾經世界最暢銷的彩色膠卷即將走進人們的記憶中。2010年12月29日,美國堪薩斯州的這個名叫杜威恩的小型家庭攝影公司,沖洗曬印出了全世界最后一卷柯達克羅姆(kodachrome)膠卷。從1935年推出至今,柯達克羅姆已經享有75年的歷史榮譽。
作為柯達推出的首款彩色膠卷,柯達克羅姆不僅橫掃全球市場,更是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無論是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畫面,還是美國《國家地理》經典封面照《阿富汗少女》。但即便是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膠卷,也難抵數碼產品的蠶食而走向夕陽。早在2009年6月,柯達公司就宣布停止生產柯達克羅姆膠片,其主要的原因便是市場需求量的下降及制造和沖洗這種膠片所需要的高成本,當時,柯達相關部門總裁赫利亞爾就表示,“讓柯達克羅姆彩色膠卷退出市場真的是個困難的決定”。而這次,隨著最后一卷柯達克羅姆沖洗曬印出來,它所代表的彩色膠卷時代也定格在影像中。
“不進則退”的遺憾
技術的變革從來就不因誰創造過歷史就手軟。近幾年,數碼產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優勢日益擠占傳統膠片市場,最終形成了如今“人人擁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盡管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數碼成像的效果和質量日臻完善,但一些專業人士和極端發燒友依然能說出柯達克羅姆不可匹敵的優勢,譬如其出色的色彩還原及優異的顆粒控制,而這無疑歸功于其生產過程的復雜及要求的苛刻。就好像要在質量和普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成果如何,歸根到底還得市場說了算。
如若我們重溫曾經拿著膠卷去沖洗的場面,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門面比現在大得多,取件的時間也比現在長,立等可取是根本不可能的。技術和市場需求永遠是檢驗一個企業產品生命力的重要力量,柯達為何在數碼產品的沖擊面前延續不了柯達克羅姆的神話,這其中不僅有著技術發展規律的必然,也多少有點不積極應對的遺憾。對此,長期從事攝影工作的謝震霖表示,“彩色膠卷仍然有一部分執著的支持者,真說它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現在還不能下這個定論”,他認為,“柯達失去了一個機會,也給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不僅柯達一家,包括富士在內的多家企業,其傳統的膠片產業均受到了數碼技術的沖擊。難道真是應了那句“船大調頭難”的老話嗎?謝震霖透露,“柯達克羅姆的成功是有著雄厚的技術支持的,在這個方面柯達邁步較早也較大,然而,盡管其早期曾推出過數碼產品的技術后備,但真到面對沖擊的時候,柯達的步子又邁小了,收回去了。”
“不可復制”的永恒
“寶麗來剛剛跟我們說拜拜,現在又是柯達克羅姆,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么……”這是國外的攝影論壇上一位網友2009年6月得知柯達克羅姆膠卷宣布停產后發出的感慨。在這個萊卡已成傳奇,寶麗來成為回憶,柯達即將成為歷史的數碼時代,除了對過往的一種集體懷舊,膠卷究竟還有多少意義?
其實打開現今許多攝影論壇,還是有許多發燒友對膠卷攝影有著無限憧憬,他們堅持認為,膠卷攝影的成像層次更好,也聲稱在全民攝影的時代里,用膠卷攝影的才是真正的行家。
“騙人!”這是著名攝影師雍和的看法,“要說玩攝影,數碼肯定比膠卷好玩!”雍和介紹說,因為對于細節突出和畫面精巧度等方面的綜合要求,使得廣告行業成為對攝影成像要求最高的行業,而其業內的攝影師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地使用數碼產品。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包括新聞行業在內,都是這個趨勢,幾乎可以說是定局了。”雍和認為,10年前就開始萎縮的膠卷、底片行業遲早是會淘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數碼攝影無論從操作還是傳播來說都更為便捷;二是如今的數碼相機的拍攝效果和數碼沖印都已相當成熟,甚至超越傳統膠卷;三是成本低廉。
至于為何膠卷還是受到一些人的追捧,雍和認為是緣于其“不可復制性”,在藝術市場上產生了價值。無論如何嚴格操作,沖洗底片的時候,光的因素,藥水溫度的影響,乃至紙張的略微差異,都會造成不同的成像效果。藝術家可以因為一張照片沖洗得獨一無二的效果,在畫廊上拍賣出天價。可問題是,愿意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進行這種藝術創造的人現在還剩幾個?以后又能有幾個?
這或許從現實意義上打擊了那些膜拜膠片攝影的愛好者們,不過網友們的話卻更多從感情層面上出發,他們認為數碼的易于復制性使它始終是“廉價”的。膠卷攝影因為在拍攝和沖洗時的不可預知性,使得等待的心理過程催生了“驚喜”,每一次都認真努力地按下快門,卻又總有別樣或悲或喜的效果才是膠卷攝影愛好者們的意義。
事實上,當沖印店里的暗房隱退后,把玩細品膠片攝影樂趣的愛好者們將其搬回了自己家中的愛巢;當我們開始向一個“定格”了75年的巨大產業告別的時候,它又華麗蛻變成小眾們的一種奢侈享受。
(據《中國文化報》)
推薦閱讀
中興通訊周四盤中跌停 H股股價跌9%>>>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75歲柯達膠卷要退休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119/2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