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日前召開,在本屆會議的十大議題中,由財政部主導的“改進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受到廣泛關注。此前曾有消息稱擬組建“金融國資委”的草案已經獲批。
這又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行政化和市場化的討論。中國的市場輿論經常表達出對央企壟斷的不滿,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又出現所謂“國進民退”的現象,央企飽受輿論質疑。
有種觀點認為,央企是市場化形成的公司,因為不應背“壟斷黑鍋”。不過,這值得商榷。該觀點認為央企背了“壟斷黑鍋”,因為“中國企業的壟斷是自然壟斷多,不是企業自己用壟斷去控制價格、控制市場”。一些央企所處的行業(如石油電網鐵路航空等)是容易產生自然壟斷的行業,但自然壟斷是市場自然條件產生的,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處于壟斷地位,中國在這些行業拒絕競爭。此外,認為價格與壟斷地位都是政府部門控制而不是企業,因此不是企業壟斷,也不是故事的全部,因為,國有企業壟斷本身就是政企合一的形式。
事實上,也正是政企合一形式讓市場對行政壟斷的不滿轉移到央企身上,因為央企是執行行政壟斷的機構。正是壟斷背后的國家力量促成了央企越來越強大的壟斷以及蔓延,如國進民退。比如在煤炭行業,行政之手關閉民營煤礦,為國有企業的并購和進一步壟斷市場創造了條件。再比如電網企業,開始向上游發電和設備制造進軍等等。“國進民退”意味著壟斷行業并沒有開放,但壟斷企業向更多的領域蔓延,以行政力量作為后盾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依靠政府提供的信貸優勢。
另一個觀點是,認為沒有國有經濟就沒有非公經濟今天的發展,國家給了非公企業不少優惠政策,沒有國有企業年年增長的納稅,國家沒有錢給出這些優惠。這個判斷也值得商榷,首先,除了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外,國家從來沒有給非公企業優惠政策,即使有利于非公企業發展的政策也是市場經濟本身就該具有的制度環境,市場制度建設方面的完善空間還很大。其次,并不是國有經濟的稅收扶持了民營企業。在1990年代金融機構深陷巨額壞賬,而這些壞賬都是一些國有企業產生的。這些窟窿顯然不是國有經濟所填補,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窟窿。國有經濟是依靠人民補貼才生存下來,而且目前的利潤也是由壟斷所得而非市場效率的結果,即以犧牲全民福利為代價,相當一部分央企是靠財政補貼和廉價信貸才能支撐。
央企壟斷的不良影響并非是企業壟斷本身,它本質上是一種生產要素壟斷,直接導致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發生扭曲。比如水、電、石油、天然氣、信貸等價格和供給都處于管制之下。盡管土地不屬于央企壟斷,不過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壟斷而已。這種要素壟斷是中國經濟結構扭曲和失衡的最主要根源,它對外體現于匯率方面,令大量資源與民眾福利流失,換回的外匯儲備又沖擊國內物價。對內而言,利率壟斷和土地壟斷造成投資過剩與資產泡沫。
近年來,國資委的相關工作是較為成功的,央企數量已經由此前的196家減到123家,但利潤大增,超過1萬億元。這與國資委推進的改革有關,比如出臺了23個規章和193個規范性文件。這些成功同時也是以1990年代的國企改革作為基礎,而且過去十年也是全球要素資源重新配置激發的增長周期,這是一種歷史偶然,也不完全是央企本身變“強”。
中國不可回避的經濟轉型,須以打破壟斷以及要素市場化為前提,而這兩個目標同一個阻力和障礙就是央企。央企應該接受競爭,政府也要放棄要素管制,中國才有進入新增長周期的可能。何況,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市場經濟體開始不滿中國央企優勢,提出了“競爭中立”概念,拒絕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與私營企業不公平競爭。無論是國內需求還是國際環境,都需要壟斷的央企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推薦閱讀
證監會督促上市公司分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轉型必須打破壟斷以及實現要素市場化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107/2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