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
2013年春節過后,“微信收費”事件開始發酵。幾個月來各種消息紛至沓來,不絕于耳。在這期間,行業專家們紛紛進行猜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也出面表態,連主管部門工信部也給予確切表態,稱微信收費是肯定的。
微信的快速發展無疑對運營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應對微信沖擊,中移動將飛信重構升級飛聊,中國電信將翼聊升級為翼信,與網易聯合開發。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在公開場合也表示出力挺中國移動的態度。于是,三大運營商聯手施壓,表示應該收費。對此,4月11日,騰訊微信團隊宣布,“微信要對用戶收費,純屬有人惡意造謠”,騰訊還表示,絕對不會向用戶收費。
二、各國情況
目前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和美國等智能手機用戶眾多的國家,移動運營商都面臨這樣的課題。蘋果早在2011年推出了iMessage功能,允許蘋果用戶在電腦、平板以及手機之間發送短信,計入網絡流量不通過運營商收費。其中用戶使用上述軟件都是無須再向電信運營商繳費的,Skype、iMessage軟件下載免費,WhatsApp下載使用首年免費。
美國:軟件不同收費不同,免費是主打。
在美國使用Skype撥打固話和移動電話是收費的,Skype公司更多是承擔著虛擬運營商的角色,用戶通過Skype通話的費用直接支付給Skype公司,而并不是交給當地的運營商。當然,Skype運營者對運營商的博弈取得一定的效果。2010年3月,美國運營商Verizon放行Skype互聯網電話,數據套餐用戶可直接使用Skype。
日本:免費使用,運營商推不限流量套餐。
日本版的微信是Line,該產品在日本本土注冊用戶僅4500萬。用戶使用Line無須向運營商和Line繳費,當然,假若你使用增值服務,比如表情,那你是需要自己買單的。
除了Line之外,Apps Push、Facebook Message、Twitter DM等大量“永遠在線”的實時推送服務也占據了運營商大筆的資源。但日本的運營商直接推出了不限流量的包月套餐,也不向Line等公司再收費。
韓國:運營商再發牢騷也得免費
韓國版的微信是KakaoTalk,跟微信基本沒區別——在韓國55%的智能手機當中,KakaoTalk的用戶普及率達到95%。
盡管KakaoTalk用戶每天發送的信息量是韓國三大運營商的3倍,運營商也抱怨連連,不過Kakao Talk依然對用戶免費,運營商也不向KakaoTalk收取額外收費。
德國:部分運營商收即時通話套餐費
在德國,與“微信”類似的軟件是WhatsApp、Skype等,軟件下載和基礎發送文字、圖片或聲音消息都是免費的。但是,部分運營商對于使用該類軟件中的即時通話(類似“微信”實時對講、視頻聊天)功能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收費套餐。
歐洲國家:基本對用戶免費,也推“飛信”。
和中國移動飛信、電信翼聊、聯通沃聊一樣,歐洲運營商使出了各種招數。西班牙Telefonica、英國沃達豐(Vodafone)、法國Orange、意大利電信及德國電信在內的歐洲五大電信巨頭,聯合推出自有即時手機短信系統“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Messaging及WhatsApp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宣戰。
香港:不向用戶收使用費,推微信套餐。
香港運營商電訊盈科PCCWmobile與騰訊達成合作,自2013年2月1日起,PCCW用戶只要每月支付8港幣的費用,就能夠享受微信數據組合優惠包——不限制流量,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的傳送都不受限制。
三、分析點評
對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李喆認為,微信是否收費之所以引發如此浩大的反應,一方面是基于3億多用戶的擁護,另一方面也是對運營商這么多年三足鼎立壟斷現狀的不滿。微信只是一個點,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帶動OTT業務的大跨步發展。
基于目前的狀況來看,不論是騰訊還是運營商,最好的出路并不是微信收不收費或者收多少費用?而是雙方達到共贏,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功能及服務。
騰訊:加快布局微信商業化,智能購物游戲平臺。在馬化騰看來,微信更是騰訊“這輩子唯一國際化的機會”,所以對于微信的商業化,騰訊曾經是高度謹慎。在2012年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對微信商業化“并不著急”,更表示騰訊要做的則是“繼續增建微信平臺,確保微信擁有卓越的通訊及社交體驗。”
電商在微信的表現一定是智能購物。一是對用戶輸入的語音、語義進行清晰準確的分析轉化,把握用戶需求。二是入駐商、購物流程的細化。微信上的購物,跳過菜單導航的自助選擇,智能定位并快速反應。用戶通過微信購物,需要的不是移動APP上面的復制,而是革命性的進步。
微信里的電商,要不斷提高客戶體驗,提高重復購買率。通過微信購物,除了讓用戶對其產生好奇心進行嘗試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購物效率及支付環節的完成率。精準營銷,對用戶分析和內容制作,主動訂閱關系和一對一溝通界面,讓用戶更忠誠和牢固。而通過微信來實現的移動支付,才是微信完成的核心。
微信游戲平臺的推出,似乎也說明了騰訊在對微信商業化進程的決心。游戲,才是騰訊的拿手好戲。騰訊從這方面入手,也表現出其謹慎的態度。雖說也有大面積聲音吐槽微信游戲的山寨與抄襲,但一點不影響微信游戲平臺的建構。不論是團隊還是技術,騰訊在游戲方面是有著雄厚的實力,其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而這一舉措,也必將會推動微信在游戲方面的作為。
運營商:構筑智能管道,搭建開放平臺。對于運營商來說,從語音和短信業務向數據業務進化,也是一個大趨勢。三大運營商也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自己的沖擊力度有多大。與國外運營商類似也分別做出了相應的舉措:中移動的飛信,中聯通的沃聊,中電信的翼信,來對抗微信。并希望此項舉措可以挽回一部分用戶,提高用戶體驗。但用戶的使用,并不是新產品的推出就可以達到分享一杯羹的目的。3億多的用戶來源是超越運營商的,而運營商推出的IM工具,往往是只針對自己的用戶。這樣使用起來不方便不說,使用時老是有“山寨微信”的感覺。所以,建議三大運營商不妨換個角度,不把競爭重點放在自己研發推廣即時聊天工具,而是投身于技術創新,改變舊的營銷方式,注重流量營銷。
目前,運營商沒有明確表態,而政府更不應該過早干預。運營商也看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面臨著轉型的重要舉措。轉型必將是痛苦的,但經歷過后所贏得的也必將是無可估量的。微信的確給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流量,而運營商也應該著實考慮,如何利用好這些流量。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李競擇)從去年11月高喊劍指三星Galaxy Note并發布“999元性價比之王”的第一代產品,再到今年4月高舉硬件配置與軟件無縫結合推出“1499元微人類首>>>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1/20130419/26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