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物聯網陣營的主力,近期以來,國內三大 運營商紛紛加大了物聯網業務的推進力度。目前,遠程抄表、智能交通、社區監控、食品溯源、農業監控等物聯網典型業務已在各省實現了規模部署。
歸納各省運營商物聯網業務的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具備兩方面特點:首先,已商用的物聯網業務以行業應用為主,家庭及個人應用為輔;其次,商用模式較為單一,運營商大多采取補貼甚至免費贈送前期物聯網業務設備,而后通過收取月服務費的方式進行推廣,不僅投資回收期長,而且盈利潛力有限。
事實上,相比成為贊助商和主導者,運營商更應在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中充當催化劑以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面對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任,三大運營商應跳出慣用的“簡單粗暴”的補貼模式,在等待市場進一步預熱的同時,進一步強調對于其它產業鏈環節的扶持與激發。
“務實”階段問題幾多
經過階段性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已逐漸由“務虛”走向“務實”階段。但我國物聯網的發展依然有不少困難有待克服。
首先,物聯網的標準制定依然處于初步階段。在當前階段,物聯網的應用主要還是以簡單的數據傳輸為主,即便如此,依然存在不同的廠家之間采用的標準不盡相同、不同行業/不同終端上采用的接口和數據規范不盡相同等現象,不僅阻礙了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發展,也帶來了研發和生產成本偏高、兼容性不強、擴容升級前景不明朗等問題。
其次,物聯網的概念雖然普及,但真正讓普羅大眾能夠感知的案例太少。盡管目前物聯網應用已經針對各主要行業展開,但大多局限在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尚未形成多方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最終惠及全社會的快速發展局面。
再次,部分用戶對物聯網的認知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用戶對物聯網設備投入的接受度較低。盡管物聯網的應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都有效用,但由于目前物聯網設備大多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只能結合行業特性做針對性開發,在規模效用形成之前,除了部分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如電網公司、大型乳業集團等),物聯網項目的軟硬件、維護等成本投入對于普遍的中小企業而言仍存在較高門檻。另一方面,部分客戶對物聯網作用的理解存在誤區。例如,某行業在較早前就應用了無線遠程計量系統,但在部分地區的推廣卻有所阻滯,其原因是決策者擔心物聯網應用會搶了現有工作人員的“飯碗”。要知道,物聯網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作用,在現階段,物聯網應用也是以現有工作的提升、優化和補充為主,實現完全自動化運作的案例畢竟是鳳毛麟角。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聯發科前CFO喻銘鐸已經加盟小米手機,記者今天從小米科技官方也證實了此消息。據小米科技內部人士透露,喻明鐸進入小米將加強公司在融資、資金管理和手機零配件方面的整合。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上對此表示,喻銘鐸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運營商應跳出物聯網硬件補貼模式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1/20121229/10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