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主動出擊
飛聊、翼聊、沃友的相繼問世正是這一形勢下的產物。同時,面對此沖擊,運營商還紛紛推出了其特色業務來吸引用戶。
2010年9月中國電信推出了基于3G網絡的“天翼對講”業務,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的部分省公司也將“手機對講”業務作為一項重要的集團客戶業務加以推廣。若說飛聊、翼聊、沃友的推出是運營商的被迫應戰,那么手機對講業務則可以算是他們的主動出擊。
據了解,“天翼對講”業務在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后,目前全國用戶數已經超過5萬人,平均每月增加5000用戶以上。據三方調研公司的手機對講業務使用意愿調研,“天翼對講”顯性用戶市場約為75萬用戶,潛在市場約為650萬用戶。
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飛聊等業務,運營商的手機對講業務以往主要是為集團客戶服務,用戶群體主要為政府、金融、建筑、服務、運輸、物流等行業,便于這些行業用戶進行指揮調度和協同工作。
其實,這類的手機對講業務并不是近兩年的新業務,它最初是 “一鍵通”(Push-To-Talk,縮寫PTT)業務。早在2005年,廣東聯通率先在全國推出“語音短訊”PTT業務,并曾被熱捧,但后來由于網絡建設及國內運營商業務剝離整合等問題,該業務一度銷聲匿跡。如今在這互聯網大肆入侵通信業務的時段,運營商再次推出該業務,是老瓶裝新酒,還是換湯不換藥?
整體而言,現在推出的“手機對講”和之前的“一鍵通”在功能方面并沒什么太大的變化,對終端的限制也有所放寬,以前要實現這種功能需要定制手機,現在部分操作系統的手機可以直接下載客戶端軟件使用。但相對互聯網語音聊天產品而言,無法跨網通話這個最大硬傷仍未得到解決。目前除了中國移動采用GPRS網絡,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采用3G網絡發展該業務。
開放個人用戶的糾結
目前流行的諸如米聊、微信之類的互聯網語音聊天產品實際是將語音先錄制下來,然后再變成數據包進行傳送。與其相比,從技術和功能上來說,運營商手機對講業務在即時性和通話質量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一對多及組群通信上,其功能應用和服務質量遠高于目前互聯網語音聊天產品。但該業務資費大大低于普通語音通信資費,無疑容易對運營商自身的基礎語音通信造成沖擊,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北京移動近日推出的手機對講業務就是采取30元包月的計費方式,且不限地域、不限時長。
因此,運營商以往對此業務的推廣一直相當謹慎,將之限制在集團客戶體系中。“手機對講肯定會對語音業務產生很大的沖擊,但目前的市場環境已然這樣,還不如主動出擊,把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目前的手機對講業務主要應用于集團客戶,這類客戶是屬于小眾市場和特定人群,比大眾市場有更好的可控性。”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聯通電信壟斷案再現轉機,據最新消息稱聯通和電信有望同發改委達成和解。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翟濤)十幾天前,央視《新聞30分》節目透露,國家發改委將對電信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電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運營商話音業務受沖擊冀望手機對講救急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1/20121229/10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