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則因與前蘇聯戰略上的特殊關系,最早在1980年代與蘇聯石油公司建立勘探框架協議和聯合體。其采取的合資模式為其他國家模仿。越政府以油氣資源入股,從歐美油企獲得資金和技術,并形成穩定的開采格局。據越南2000年修訂的《石油法》,外資在合資公司持股最高可達80%。
開采數量第二的馬來西亞與越南模式相當,據稱已在爭議地帶打下90多口豐產油氣井,每年獲利30億至50億美元。
相比之下,近期與中國爭端激烈的菲律賓,在油氣田開采量和合資政策上其實都更為保守。當地石油企業控制的在巴拉望省以西未實際開采的油氣田仍為多數,但如果中國公司希望合作,現較為親美的阿基諾政府會如何處理審批事項,仍然是未知數。
由于中國國內市場份額巨大,通過外交途徑警告歐美石油企業在爭議地帶的活動一度帶來效果。據外媒報道,英國石油公司(BP),美國雪佛龍(Chevron)等巨頭都曾因此退出或暫停在中越爭議地帶的開采項目。反而在國家利益上更為倚重石油資源的俄羅斯石油公司更為強硬。
中國油企何時能具備更成熟的深海鉆井技術,并獲得更大的主動建立聯合體的政策支撐,將是未來南海資源開采格局的關鍵。“很難想象,中國有哪個政府部門能審批和評估清楚每一個國家的具體項目。”林智聰說。
一位在菲律賓海域合資開采逾30年石油的上市公司總裁對本報記者說,“我曾經在北京與傅成玉(原中海油董事長,現中石化董事長)見面,當時菲本地油企都很關心這次會見,我們可以把與中國合作看做單純的生意,但中國方面需要的程序其實更多。”
一家熟悉當地礦產開采資源的咨詢公司則看到另一趨勢:許多沿海的民營企業主希望進入資源領域,但不熟悉當地法律被合作方欺騙。“他們(民企)太著急,而地方國企的決策有時候又太慢。有一個西北的礦產國企,都來看了十年,還沒做出什么大項目。”他說。
推薦閱讀
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工業園區,有一片廠區門口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四邊新翻的黃褐色的泥土透著新鮮氣,一群德國工人在調試設備,顯然這里是一家中國公司新建的德國廠地。出人意料的是,這家斥資5000萬歐元>>>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geekbao.cn/a/04/20120602/65271.html